开。
为期三年的禁牧,也开始逐步解封,但解封速度非常慢。
一直到成化十四年,粮食才终于不再管制,恢复市场经济。
因为成化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大隋皇帝朱见汐驾崩,大隋诸子夺嫡,国家陷入混乱。
导致欧亚四角政治,少了一个角。
而旁边的伊国,开始侵吞隋国的领土,导致西亚局势混乱,石油进一步短缺。
同年,伊国皇帝朱佑栶登基,宣布改伊国为波斯,建立波斯帝国。
卫国趁乱,宣布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巴比伦帝国。
西亚战乱。
反而给了大明喘息之机,大明现在最麻烦的不是石油,而是严重缺粮,整个西方世界犹如一个框,把大明框在里面,尤其是美太不给大明供粮,但主要问题出在西方。
西亚自乱阵脚,大明西部防线就可以短暂松懈。
抽出兵力,控制南亚北部地区,兴都库什山脉往南的地区。
这里是大明最重要的粮道,正因为西亚战乱,才让西亚无暇东进干扰粮道,才能保证粮道的安全。
整个南亚,虽然本身有十六亿人口,却还有充足的粮食出口给大明。
所以成化十四年,大明解除对粮食管控。
渤海省填造成功,又增加了一个省的耕地。
同年,叶尼塞河引水计划成功,将塔什干大沙漠,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上淡水湖。
西域五省之地,多出来很多星罗棋布的湖泊。
西北干旱问题得到了巨大缓解。
未来十年内,西域五省会增加很多耕地。
垫高青海高原的计划也已经展开二十四年了,预计成化二十年将顺利竣工。
就等气候变暖了。
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大明最大的国策。
朱见漭下圣旨,务必将粮袋子攥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问题,是大明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沿海省份,必须加快填海速度。
扩大耕地,提高种植技术,革新种植方式,是当务之急。
粮食问题解决,摆在面前的就是能源问题了。
大明并不是一个贫油国家。
但是,老皇帝在时就有严旨,暂时不开采自己国家的石油,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不开采,留给子孙后代。
花钱购买国外的石油,把能源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大明手里。
这个计划非常好。
但藩国也不是傻子。
初期为了得到大明的技术,快速建设,是愿意卖能源给大明的。
现在,已经过去野蛮发展的时代了,而且个个都翅膀硬了,都想挑战大明的宗藩体系,自立为王。
自然不愿意将能源卖给大明了。
而随着第一次大萧条之后,各国已经和大明撕破脸了,上海会议之后,大家也都藏个心眼,不肯大规模出口能源给大明。
大明一度陷入能源荒。
朱见漭不得不下旨,开采国内油矿。
近十年来,大明用的都是国内自己开采的能源矿。
随着世界各国的逐渐隔离,彼此自成体系,各大洲、各地区之间联系愈发密切,出现了逆全球化浪潮。
大明已经在世界上,逐渐被孤立了。
摆在大明朝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自给自足,用自己的能源矿产,武装自身;二、对能源国开战,采用武力征服的方式。
朱见漭采用的是,挑拨藩国之间的关系,让藩国彼此交战,大明渔翁得利。
他对东欧、西亚实在太熟了。
隋王是什么性格,估计他比世祖皇帝还了解,尤其隋王家里那几个不省心的,他太清楚了。
当年,他就预判隋王一死,必然出现诸子夺嫡。
果不其然。
隋皇朱见汐刚死,他的儿子们就起兵打起来了。
他再挑拨卫国、伊国火中取栗,西亚自然就乱了起来。
卫国变身成巴比伦帝国,伊国变身成波斯帝国,中枢统统批复同意了。
大明要交好这两个国家,肢解大隋,起码让大隋不复大帝国之基。
同时,获取西亚地区的石油。
世祖皇帝在波斯湾布置的军事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