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皇帝说地方之事,导致朱见漭讨厌他,地方官员更讨厌他。
他忘记了,以前他能说,那是因为朱祁钰护着他,他是朱祁钰秘书出身,朱祁钰把他当孙子似的疼爱。
所以地方没人敢给他穿小鞋。
现在不一样了,朱见漭无视他,也不愿意看他的上疏,地方官员揣测皇帝的心思,肯定也给他小鞋穿喽。
王守仁在地方蹉跎十二年,成化十七年,被征召进入军中。
朱见漭西征,是带着他的。
王守仁在战场上确实得到了发挥。
却因为经常劝谏,被朱见漭厌恶,整个西征路上,若论功劳排序,王守仁能排进前三。
可他被老皇帝宠坏了。
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样,总能一针见血的提出问题,并且对很多事情吹毛求疵。
明明在别人眼里已经很完美的事情了,可王守仁还是不满意。
以前老皇帝在时,很愿意聆听王守仁的话,这就养成了王守仁尖酸刻薄、说话难听、吹毛求疵的性格。
王守仁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老皇帝故意在养成他这样的性格。
这样性格的人,别说官场,职场都混不下去。
所以,王守仁明明战功很大,朱见漭封了官儿就把他踢走了,故意把他留在西域,让他镇守西域。
朱佑梐登基后,放飞自我,王守仁完全和弘治年间的朝廷格格不入。
所以,在弘治三年,他就辞官归隐了。
之后几年,他就一直游览名山大川,一边研读自己的理论,老皇帝的那套理论,朱见漭写了二十余年,并没有完成。
朱佑梐登基后,弘治年间压根就不研究了。
可能是理论走入死胡同了,也可能是朱佑梐没有年轻时候的野心了,不管什么原因,理论他肯定不研究了。
朱祁钰临终前最大的遗憾,被他的亲孙子丢进垃圾桶了。
朱佑梐放飞自我了。
朝堂只顾着争权夺利,谁愿意沉下心来,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啊。
别人不去研究。
他王守仁来研究。
但他不能走老皇帝的路,那是对老皇帝的不尊重。
他要走一条属于他王守仁的道。
弘治五年,到弘治十五年,他一直在思索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思索,终于还是在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悟道。
他在龙场驿住了七年。
正德三年时,阳明心学横空出世。
经过十年的传播,正德十三年,阳明心学成为了当世显学,王阳明成为了当世圣人。
其实,历史上王阳明成圣的主要原因,是朝中顶级官员是他的信徒,才给他吹起来的。
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当时儒教正在走向衰微,是王守仁的阳明心学,让儒教再现光芒。
所以,阳明心学被吹到了极致。
而本时空的王守仁,首先就缺失历史背景,因为现在想当圣人的实在太多了,报纸上各种思想甚嚣尘上。
凭借原时空的阳明心学,王守仁估计连一个浪花都打不起来。
圣人就是圣人。
王守仁就是王守仁,他能汇聚所有思想,汇入阳明心学里面。
新时代新思想,这个新思想,其实一直在用丘濬、项忠的理论,可这些理论已经用了五十多年了,已经非常落后了。
这些年,想完善这套理论的人非常多,包括老皇帝也想做这样的圣人。
可是,没人能将这些东西完全统筹,无数人研究了几十年,都没有做到。
王守仁做到了。
他能瞬间扬名,靠的是他翻新旧思想,统筹新思想,汇总成阳明心学。
然而,这套新思想里,处处都有老皇帝的身影。
可以看得出来,这套理论的创始人,对朱祁钰多么推崇,字里行间,都在吹捧朱祁钰。
这就是朱祁钰最后的一个后手!
用成圣的王阳明,帮他成神!
朱祁钰凭什么能成神?
因为有两个圣人在吹捧他,前有丘濬,后有王阳明,这两个人的思想中,处处吹捧朱祁钰。
而学这套思想的人,在了解朱祁钰之后,也会爱上这位皇帝。
这就是朱祁钰,跨越时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