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都会吹嘘这是一个好皇帝,否则就是个昏君、烂皇帝。
从景泰朝就开始变了。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逐渐到了民间手里。
文官对舆论的掌握逐渐下降。
等于说,现在掌握舆论权利的,在民间,很松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
有时候统一的声音是好事,有时候杂乱的声音也是好事。
得看怎么玩政治,上面坐着的人是谁。
大明用舆论削弱文官的权柄,再用文官压制武将,再把勋贵当成皇帝的基本盘。
所以,舆论就是越分散越好,越乱越好,说什么的都有的才好,皇帝的位置才稳,皇帝才能放心大胆的用文官压制武将,武将呢,只能乖乖给皇帝当狗,这就形成了闭环。
这就是景泰朝塑造的政治形态的核心。
三、教科书的编纂权,在宫中。
这一点非常刁钻,到现在张居正都佩服老皇帝,因为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发现教科书的编纂权多么重要!
这个编纂权,不是一直在皇帝手中的。
当时,朱祁钰为了编纂教材,向征求全社会的意见,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后让很多人参与进来编纂,再一点点删改,最后出炉。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制度。
由社会各界参与,不限于从政高官、民间学者、进士、学生家长、校园学生、研究人员等,云集社会各界人流,编纂教科书,再经过审核筛选,差不多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时间,就要重新换一套教科书。
教科书是新思想,也要不停更新换代的,首先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次要符合教育需求,也要与时俱进,毕竟新时代新眼光新发展嘛。
而教科书的编纂权和决定权,也就留在了宫中。
文官不是没发现,就连武将都抢过教科书的编纂权,可是,除了皇帝外,没有人能够统筹世界各地的意见稿。
后来,这个权力就留在了宫中,一直延续至今。
别以为隆庆帝被张居正压制的,脑袋都不敢抬,他确实不敢当一个皇帝,但教科书的编纂权,他死死抓在手里。
十几年来,他一直亲自编纂教科书。
这就很恐怖了。
皇帝掌握了舆论权,就是无敌的存在。
尤其隆庆帝,他确实丢了皇权,问题是他不做错事啊,一个洁白无瑕的人,怎么变黑呢?
隆庆帝这些年,专门在宫中当个学者,发表文章,给读者回信,同时编纂教科书,极为重视教育,反而在民间颇有好名声。
重视教育呀,他就能引导未来十五年孩子的思想。
教科书的编纂,是根据上一套教科书,适当增减的,等于说,他的思想会引导起码三十年的学生。
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恨死了张居正。
再说了,世界大战落幕之前,张居正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民间舆论都在说隆庆皇帝好,应该还政于隆庆。
主要是隆庆帝这些年伪装得太好了。
他处处在学朱祁钰,将内帑的收支报给民间,然后全部捐出来,这是牺牲钱财要美名。
同时注重教育,他当皇帝这些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所有皇帝,还身体力行的编纂教科书,亲自走访民间课堂,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聆听各界的声音,编纂教科书。
他有教书皇帝的美名,他还提高了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重视学校孩子的声音,听听孩子们有什么想法。
张居正也知道,隆庆帝在邀买美名。
但他也没办法。
原因很多,其一军政事务繁忙,其二他也不能什么都管隆庆帝,他和隆庆帝是合作关系,隆庆帝愿意让权,他得知道感激,如果他不懂事,隆庆帝非要闹,中枢政治不稳定,他也没法一心对外。
所以,只要隆庆帝不闹,也就由着他去吧。
隆庆帝谨小慎微,这些年一直在要美名,其他方面都很听话。
还有一个限制张居正的,就是冯保。
他能顺利掌控朝政,和冯保相得益彰息息相关,问题是,冯保是太监,他天生是隆庆帝的人。
如果张居正废了皇帝制,冯保何去何从?
皇帝都没了,哪来的太监?没有太监,司礼监有个屁用?冯保的权力如何保证。
就算张居正告诉他,没了皇帝,你照样做我的大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