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思。
过继一子,肯定是从朱由检的儿子当中挑一个。
朱由检就知道,他兄长不会轻易放弃皇位的。
出宫的时候,心中怅然若失,自己还是想太多了,居然妄图染指皇位,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身份。
得到结果的云郡王,激动得难以自制。
可是,朝中却出现另外一个声音,云郡王不足以为太子,皇帝应该从宗室里挑一个聪明的孩子为继子,作为太子人选。
这可是争权夺利的好时候啊。
大明皇帝的皇权太重了。
如果天启之后,皇位继承出现了波折,那么皇权必然会遭到削弱,尤其是幼帝登基,皇权肯定要丢的,这才是朝臣想看到的局面。
至于信王,他还没资格登上太子之位。
因为文官都反对。
兄终弟及,那是兄长没儿子的情况下,天启帝有儿子,只是这个儿子天资一般而已。
天启帝通过一系列手段,试探出所有人的想法。
从天启六年之后,储位空悬,到了天启九年,云郡王已经有了储君的仪态,处置政务也变得轻车熟路,看起来像是一个卓尔有为的好皇帝。
可是。
天启帝却知道,有非常多的能人志士在云郡王府中效力,才让云郡王看起来很是贤明,其实还是那个草包。
聪明是天生注定的,可努力不是,一个笨蛋玩命学习,也能学会,可云郡王的心思都在装相上。
大明不容许出现一个傻子皇帝,那会让皇权衰弱,最终让皇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他开始筹谋,从信王儿子中挑一个过继。
信王的嫡长子颇有君子之风,且勤奋好学,有时候他都羡慕弟弟,不仅自己才智浑然天成,儿子也这般出色……
他想到了自己的太子,他也是这般出色的。
过去这些年,他也怀疑过有人害死他的儿子,可至今都没找到证据,他查了几次,什么都没查到。
因为儿子的死,皇后张嫣于去年也病逝了。
他也想过自己再生一个孩子,以现在的科技是能生的,可是,他都六十一岁了,生个儿子,谁来调教?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皇帝?
不是天启帝无私,而是现在的时代浪潮对皇帝制非常不友好,皇帝要处心积虑,步步为营才行。
所以,他决定和弟弟商量,把他的嫡长子要来,过继给自己。
朱由检肯定不能答应啊。
过继可不是过家家,就彻底变成了皇帝儿子,信王这一脉谁来支撑啊?
但此事由不得他任性,天启十一年,信王长子朱慈烺过继给天启帝,并没有直接确立为太子。
而在天启十一年,南方热死了一百多人。
民间认为北方加高后,导致南方温度骤升,是热死人的根本原因,南方因为忽然暴热,导致人均寿命下降,朝廷却没有出台对应的政策,已经搞得天怒人怨了。
这次事件,只是借机发难而已。
民间舆论声音极大,都认为是加高北方造成的,导致南方极端高温,夏季平均温度在40度左右,简直能热死人。
朝廷也不是没想办法,每个省都增加了很多人工湖,并且增加人工降雨的频率,还有就是发放高温补贴、空调补贴等等。
现在哈尔滨都不是避暑胜地了,哈尔滨夏季最高温度能达到40度,热得可怕。
现在的避暑胜地是兴安岭,夏季平均温度在27度左右。
尤其在渤海省、黄海省填海成功后,北直隶的气温直线升高,本来京师就热,这回更热了。
这回体会到南京的气候了。
室内工作还好一些,有空调,室外工作实在太遭罪了。
所以,民间舆论,天启帝是能理解的,可这舆论背后的目的,是指责三大工程,这可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世祖皇帝最大功绩之一,就是三大工程。
即便在今天,世祖皇帝的拥趸非常非常多,几乎都是吹捧世祖皇帝的,固然有政治因素,但谁也不可否定他的伟大。
伟人,之所以被万世铭记,就因为他足够伟大。
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就那么几个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还有太祖。
就这么几个伟大的人。
明世祖能和这些伟人相提并论,再怎么吹捧都不过分,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