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豪》

第134章 太阴真人(3/4)

尔纳无奈地摊手,

    “没办法,那种书读者不喜欢。”

    如果文艺作品过于主旋律,就会导致说教意味浓厚,

    这能卖得出去才怪了。

    毕竟,大部分人是为了消遣,如果要接受教育,干嘛不研读《法国民法典》?

    托尔斯泰指指陆时,

    “但陆教授就做到了我们都做不到的事情——寓教于乐。”

    众人沉默。

    陆时不由得挠挠头。

    时势造英雄,放到现代,《乡村教师》当然能打动人,但打动的并不多,

    因为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纵使有各种贫困的愚昧和落后、各种让人喘不过气的绝望,很多阴霾还是已经一扫而空。

    可20世纪初就不同了,

    大争之世,所有人的思想都伴随着各种思潮发生巨变,人们更容易受到文艺作品鼓舞。

    托尔斯泰好奇道:“陆教授的创作手法很神奇,很多内容似乎是不带一丝感情写出来的,却能让人不免泪流满面。这种写法是中国独有的吗?”

    陆时解释道:“白描,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这种表现方法在汉语很常见,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就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而外文名著却绝大部分以生动描写见长。

    托尔斯泰点头,

    “这种作品能够如此畅销,实在是太少见了。除了书店,我在路上还看到了很多报童也在卖这本书。45法郎一本的短篇单行本,却卖得出奇得好。”

    说到这儿,托尔斯泰似乎想起了什么,问众人:“都这么晚了,我看街上还有很多报童在售卖《乡村教师》,他们不怕书砸手里吗?”

    这个问题陆时刚才问过。

    凡尔纳又解释一遍,随后道:“书报卖得好,说不定有上学的机会。”

    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为了展现国力,法国政府在提高民生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降低通讯、交通费用;

    降低少儿学费;

    以强制手段控制面粉价格;

    ……

    这些努力切实得提高了法国市民的生活水平。

    一直到一战,迫于战争压力,国家转入战时状态,这些福利才无奈缩水。

    所以,凡尔纳说“书报卖得好,说不定可以读上书”并非玩笑。

    托尔斯泰沉默,

    看他阴晴不定的表情,明显是想到了沙皇治下的俄国,

    与欣欣向荣的法国相比,俄国简直是鶸。

    过了一阵,托尔斯泰忽然说道:“我最近正在认真考虑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将它们分给农民或者需要求学的孩子们。”

    萧伯纳:???

    罗兰:???

    庞加莱:???

    凡尔纳:???

    四人都震惊了。

    只有陆时一脸淡定,

    他非常清楚,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巨变,甚至开始憎恶自己的贵族身份,因此想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并且将全部著作的版权公开。

    而这一个决定,将严重损害托尔斯泰家人的利益,

    因为对于他的家庭来说,经济来源就是农庄的产出和版税收入,

    两者都没了,妻儿必将温饱堪忧。

    为此,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娅产生了嫌隙,双方互相折磨,最终逼得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在一个寒夜的火车站中饱受冻馁之苦,最终去世。

    凡尔纳低声劝道:“托尔斯泰先生,就算真的要捐赠,又何必捐出全部呢?”

    一旁的罗兰也说道:“对,就连诺贝尔先生在设立诺奖的遗嘱中,也不是捐出了全部资产,而是总资产的94%,3100万瑞典克朗。”

    托尔斯泰没有回应他们,

    只是,他脸上的表情坚若磐石,冷冽如同万年不化的寒冰。

    看到这样,其他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陆时不由得叹气,

    他不希望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文豪走向那种死亡。

    他说道:“托翁可曾听过一句中国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托尔斯泰当然没听过,

    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