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727章 治蜀大成(2/3)

声色严厉,实则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地训诫道:

    “你们蛮人算不明白,就能觉得官府的仁政不是仁政了么?自己无知浅薄,害了族中健儿!至于担心仁政不能持久,只是一时诱骗,就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该从重治罪!”

    孟获虽然相对愚钝,但听了诸葛亮最后那半句话里的“本该”二字,也恍然了。

    本该治罪,那不就是说表现好就可以赎罪了么。

    孟获连忙抓住机会,一边磕头认罪,一边象征性求问:“远人愚钝,今日方知令君言而有信,古今罕见!实在是后悔得很!既然令君说朝廷的仁政,能一直持久下去,却不知我们南中儿郎给朝廷当兵,军饷可能一直足额全发、不受克扣?”

    孟获问出这个问题时,旁边还有俩被押着跪着的夷帅,内心不由为他稍稍捏了一把汗。心说诸葛令君都给了将功赎罪的机会了,怎么还讨价还价呢?

    但只有孟获自己知道,这个稍微讨价还价一下的姿态,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

    既然诸葛令君急于在南中宣扬他的言而有信、朝廷绝不会朝令夕改。

    自己这么一问,等于是给了对方证明自己权威性的机会,诸葛亮又岂会深责他?算是捧哏。

    只有问那些没准备兑现、也没准备足额发放军饷的喝兵雪无信之徒,他们才会破防。

    果不其然,诸葛亮听说这个问题后,只是微微故作勃然变色:“浅鄙之徒!真是夏虫不可语冰!太尉治军,何曾有欠饷之事!”

    不过,诸葛亮放完话,也并没有深责孟获,只是拂袖而去了。

    那姿态,也就跟菩提老祖敲完猴子三下脑瓜之后拂袖而去,差不多洒脱。

    其他夷帅听了诸葛亮的敲打,也并不惊怖,反而被诸葛亮朦胧描绘的“只要有人肯去当兵,就能足额发饷发赏”的景象唬住了,一个个愈发懊悔自己之前的愚蠢多疑短视,不愿意相信该信之人。

    诸葛亮希望借助南中青壮充实兵源的图划,也潜移默化地搬掉了一大块主要障碍。

    过几天,他就可以顺水推舟,先把投降的俘虏甄别一下,优中选优,先把最适合充军拉去北伐的人挑出来,好好重新训练整顿军纪,再徐徐使用。

    在诸葛亮原本的设想中,南中地区的南蛮人口,相比于当地原本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就已经确实有些过多了。

    南中的可耕地太少,山地太多,南蛮人原本也不掌握很多汉人才懂的山地作物种植技术,要不就是闭塞落后,没人从汉地引入高产的山区作物种子。

    所以,不管未来南中可以开发成什么样,生产力有没有提升,至少眼下一两年内,甚至三五年内,把南中人口迁出去一部分,是绝对没坏处的。

    走了的人可以被刘备阵营直接征召当兵,而留下的人口也足够种田和开荒所需的劳力了。

    等过了几年,这里引入了更多先进的生产力,无论是山坡地的开垦,还是新的捕鱼技术,抑或双季稻,或者薯蓣之类的山地高产作物的引入,或者茶叶这样的山坡地经济作物。到时候当地劳动力的需求潜力大涨,人口不够了,可以再从汉地迁汉人过来补充的嘛。

    而且到时候或许就已经天下太平,人口重新进入快速增长期了,把汉人迁过来,也好缓解蜀地的人口压力。

    蜀地现在当然没有人口压力,经过汉末之乱,哪怕是受破坏程度最浅的益州,人口也不至于超出田地承载能力。益州北部的汉地各郡加起来,也就三百来万人不到四百万。

    但过个十几二十年,说不定益州就会第一批恢复到人口富余状态。

    诸葛亮这一抽一补,既打了时间差,又改变了南中的人口结构,虽然稍稍折腾了点,但却是经过严密筹算的。

    后世明清之际,靠着往西南边陲大量迁移汉人,才配合着完成了改土归流。

    诸葛亮现在却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促进了这一进程。

    当然,要想最终大成,把如今的西南夷地区彻底归化,肯定还需要长期的经营。

    ……

    诸葛亮敲打了一番被俘投降的蛮王、夷帅,又趁机宣扬了朝廷的征兵政策、足额发饷发赏的信用度。

    短短一夜之间,俘虏和降军的人心,就得到了极大的安定。

    次日一早,诸葛亮留下张任,继续往南搜捕昨天上午溃散的士家军残兵,而让周泰带兵一半,押着俘虏们回滇池县围城大营。

    分别之际,诸葛亮给张任也另外下达了几条细致的指示,要求张任可以往南一直接收建伶、双柏二县,直到推进到仆水(红河)沿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