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嫡姐换亲之后》

82 视如陌路(4/5)

,又拿出些碎银铜钱,半是威逼半是利诱,终于诱到一个十二三的小孩子,说出了李家这两日都有什么事。

    “正月初十,顾六到李家吃酒,当天没出来。十一上午,有车来了又走。”理国伯心里渐生不妙,

    “下午,顾六儿子去找,没出来。晚上,顾六老婆和儿子儿媳又去找,都没出来。”

    “顾六、顾六”他念了几遍。

    “能不能查出那些车是向哪去?”他追问。

    “真要查,倒不是不行!”大总管说,“可已进了宵禁,只怕还要去衙门打点,百姓也都睡下了,太过惊动,恐怕会闹得太大。”

    理国伯便犹豫起来。

    “李家,是山西来的?”他问。

    “是从山西来!大同人!连几个伙计都是大同人!”管家连忙回话。

    他没敢问老爷为什么又问一遍这个。

    当年,沈家是去扬州。

    理国伯拍了拍腿,站起身。

    “行了,你们且下去歇着吧,明日再找!”他命。

    下人们忙谢恩告退。

    自己歇了一刻,理国伯又把心慌都止住了。

    当年买沈氏合理合法。沈家同意,理国公府花足了三千两,搬离京中也是他家自己愿意的。

    况且,就算让二丫头知道了,她又能怎么样?她太太养她这么多年,何曾有一件事亏待过她?连嫁妆都多添了三万!她只为一个姨娘和外祖家闹起来,就不怕自己名声扫地、遭人耻笑?

    又未必真是沈家的人。

    他们怎么敢。

    是他多想了。

    理国伯就在书房歇下,没去后宅见老妻,也没去把此事告诉母亲。

    但这一夜,他到底睡得不大安宁。

    正月十三日,午后。

    顾六全家还是不见踪影,二里巷的百姓也说不清几辆车是从哪来、往哪去。给银子、威胁送官,

    全不管用。

    理国伯正拿不准,是该以“追捕逃奴”报官,还是该以“拐卖人口”报官时,管家匆匆回禀:“张府派人来了,说张舅老爷有十分要紧的事告诉老爷,让老爷赶紧有个准备。”

    他忙让叫人进来!

    张府来的人是张尚书心腹、积年的管家。

    他一进门,并无多余的请安问候,只忙对理国伯附耳说:“今日都察院上奏,弹劾贵府仗势欺压百姓、强买民女、迫人远走他乡多年,还有家下人勒索百姓、强买田地诸事,陛下大怒。”

    理国伯通体一寒,随即便只觉得愤怒!

    二丫头、沈家他们、他们还真敢!!

    他忙问:“陛下可还说了什么?舅舅有没有指教?”

    那张府的管家便低了头,赔笑道:“舅爷,我们老爷能送出这个消息,已经是看在老姑太太今年七十年纪、晚年不容易的份上了。再多的,奴才一个下人,也实不敢说。舅爷还是快做些准备。奴才先告辞了。"

    说完,他连着后退几步,赶忙出去,仍和来时一样,避着人,只从后门出入。

    手脚冰凉站了一会,理国伯命人:“快快去安国府告诉姑太太,让她叫二丫头说说道理!”

    他拔脚就往母亲房里走。

    “当年给足了沈家三千两银,他们竟还不知足、还敢上京来告!”理国伯是真想不通!“三千两银子够他家一辈子吃穿不愁,他们到底还有什么怨言?满京里还有谁家能拿这些钱买人!”

    “人已经告了,说这些也没用。”张老夫人也气得浑身发抖,“等我去张家找你舅舅!”

    她边拄拐起身,边骂:“这二丫头,果然是个丧了良心的白眼狼,养不熟!当日我就劝她,别人的孩子养得再好,那也不是自己亲的,让她不用费心费力,她不听,非要贴心贴肉把人养着,养到现在翅膀硬了,就敢回来反咬一口!也不想想是谁给她的好日子!”

    不是这理国府买了沈氏,二丫头还指望从沈氏肚子里爬出来,做金尊玉贵的国公府小姐吗!

    张老夫人连声传软轿,来不及换衣裳就走,走之前又命儿子:“让你太太也快回广川侯府商议去!”

    理国伯自是忙回后院,与太太说了此事。

    因当年办事没经过太太,他不免还得费事从头说起。

    听完,何夫人呆了半晌。

    她眼里急得出泪,连声埋怨:“这么大的事,老爷竟能一句话也不告诉我,瞒了我十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