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仙师》

073、暗流(2/3)



    “你不用紧张。”李授抬头看向前方,“你是小心稳重之人,从不在朝中结派,对朕也忠诚,但看人看事,未免局限。”

    这句话不紧不慢,语气也不轻不重,却犹如一声闷雷,猛地敲醒了董焦。

    他马上意识到,陛下语带暗示,朝中定然是出什么事了。

    可能是什么事呢?

    他一时感觉毫无头绪。

    此时,旭日东升,河面泛波,阳光洒满霸西丘陵的田野和山丘,曾经熟悉的景象再现眼前。霸西土地肥沃,人口富足,到处是成片的村庄。

    但曾几何时,这里也曾是李家与晋军生死逐鹿的战场。

    李授不断指着远处小山和蜿蜒的岔道给董焦看,“这就是咱们年轻时打仗的地方。”

    董焦在马上随着李授所指张望,“是啊,那时候陛下英勇神武,所向披靡。”

    对董焦来说,李授无疑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尽管这些年登上大位,性子有些管控不住,不仅在修造运河、新建宫室这样的事情上有着难以克制的冲动,在一些大臣的建议下,似乎也开始不顾国力现状,有了一争天下,逐鹿九州的野心。

    就连董焦也心知肚明,这想法对于大盛之国力来说显得过于宏伟,不切实际呢。

    他当然也知道,这过于草率的雄心壮志,全都来源于大国师。

    是大国师给了李授信心。

    当然,国师对于李授,也不可谓不忠诚。

    甚至可以说,若无国师相助,此时的李授,至高不过只是镇守北原之封疆大吏。

    董焦至今都还记忆犹新,八年前那个晚上,李跃殡宫弑君,顾淹丞相连夜离开盛都,本应功高受赏的建宁王李授却一夜间变成功高盖主。他不仅被自己一手扶上皇位的李启改封为汉王,还被剥夺了尚书及大司马之职。

    原本权势熏天的辅政大臣,转眼便成官封异地,客居都城的闲王。那些日子里,他们主仆是多么仓皇不安,多么如坐针毡,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武帝共有十余名嫡子,当时个个年轻气盛,手握重兵。李启、李跃两兄弟更是心狠手辣,对父亲选定的继承人,自小带着他们长大的堂兄都能毫不留情,更何况李授这位向来征战在外,大多数时间都驻守在边疆地的堂叔。

    时至今日,李授还经常会对董焦他们一干老部属说:“那时,咱们主仆可是天天提心吊胆,朝不保夕。那样的日子咱们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是蹚不过去的呢。”

    是啊,无论多么困难,也比不上那时候了吧。

    董焦心里想着,瞧见李授已一夹马肚,率先骑过一条清浅小河,于是赶紧跟上。

    他知道,国君心里此时一定有什么难题,可如果他不说,自己也不知该如何提出建言。蹚过小河,一座小山又挡在面前。李授马不停蹄,直奔山顶而去。

    董焦不离不弃,紧紧跟随。

    站在山顶,前面是一片广阔平地。阳光下,到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记得吗?”李授挥舞着马鞭,指着下面的平原问,“我就是在这里碰上的国师。”

    “当然记得。”董焦说。

    在盛都城度日如年过了数月,纪庄的到来,令李授绝处逢生。在他的计策下,李授总算找到机会,借口前往梁州平叛,离开了盛都。

    那时候,李授手下已没什么军队,只有两千府兵。但梁州叛乱,不过是“戾太子”娘家一个妻舅对现实不满。梁州就在霸西郡,本为李授发迹之地,民众归附。所以他信誓旦旦就凭两千人便可平定叛乱。李启、李跃对此并未生疑。

    就在眼前不远的一个小村里,纪庄为李授引荐了来自异域的番僧春藏。

    春藏区区数言,便令李授刮目相看。

    而后来的结果也果如春藏所说,他一个人去到梁州城,便拿下了叛首首级。

    本来李授跟李启、李跃拍胸脯打包票,不过是为了离开都城,真要镇压叛军,靠区区两千人马可还真不行。但春藏出马,兵不血刃。

    随即,春藏不仅出谋划策,更是亲力亲为,一手促成北原兵变,汉定城一夜改换晋旗。李跃其时忙于南征乌蛮地,李授再度被亲点为镇北将军,率军北上进攻汉定,讨伐北原。

    北原光复,李授坐镇汉定,再也不肯离开。

    尽管李跃对其时刻防范,屡次招其进京,但李授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拒不执行。

    两年半时间,北原军在春藏一手操训下脱胎换骨,战力大为提升。

    随后,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