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152章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2/5)

r>    他祖籍是广东农户,一直家境贫寒。

    至于家境贫寒怎么能搬来京城……

    刘三炮父亲早先是名童生,娶妻生子后仍在官学进修。

    然后就猝死了。

    生老病死,本是人间常态。

    但刘父死后,刘三炮的母亲悲痛欲绝,寻死再三,十里八乡纷纷劝阻,最后惊动了县衙前来慰问。

    可惜,求死十余次都拦住了,刘父下葬,刘母独自守灵时没拦住——“吞块,触棺穴”,也就是一头撞死殉情了。

    那时候刘三炮才三岁,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幼时想及此事,心中只有哀恸。

    及长,又有些怨愤母亲舍他而去。

    直到……看着家中那一道烈女牌坊。

    直到,他知晓烈女牌坊可以免税赋,可以免徭役,可以免试入县署。

    直到,他想起母亲那怪异的寻死十余次。

    刘三炮这才明白,一切难以理解的事情背后,都有其缘由。

    也是从那以后,刘三炮对所谓的贞洁烈女、理学纲常,乃至四书五经,不可遏制地升起了抵触之心。

    抵触一起,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经典学问一落千丈。

    祖父刘大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不知道在哪里听说顺天府的府试、乡试,远比外地简单。

    于是便将免税的份额,卖给了当地士绅,换了好大一笔银两后,领着刘三炮来到了顺天府。

    可惜,刘三炮即便户籍改成了人上人,也改不了抵触的心态。

    学业一直没有起色。

    好在最后机缘巧合,通过在数算这些旁门左道的天赋,考进了东华门外的新学府。

    这种退而求其次的结果,让祖父刘大能失望了好久。

    刘三炮看着祖父的忙碌的身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去帮衬祖父。

    今夜按照广东的习俗,要做一道鱼头汤,鱼身则蒸着吃。

    祖孙两人一起忙活,这个正月也不算冷清。

    刘三炮脑子灵活,做这些事的时候向来一心二用。

    他又想起了上次自己在新报上发布的那篇文章。

    那是他离皇帝最近的一次——皇帝嫌他行文逻辑有些散乱,还亲自指点如何排版用词。

    可惜的是,并没有像话本里一样,什么得了贵人青睐,施舍机缘无数,而后一步登天的种种故事。

    只按版面费结算了稿费,其余的好处就没有了。

    或许是因为他对“力”的思考不够准确吧。

    他当时说,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本身是静止的,皇帝就有些不认同。

    并且反问他,若是如此,那么在一瞬间的力被撤去之后,物体就应该瞬间停下来,而不是继续动作。

    这让刘三炮意识到了自己或许有什么地方想错了。

    虽然皇帝最后还是认可了他想法带来的启发,将稿件收录。

    但事后,刘三炮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究竟是哪里不对呢?

    刘三炮漫不经心往鱼头汤里洒了几颗粗盐。

    物体本身是静止的……只有施加力之后,才会动作……那么,物体失去力的作用之后,物体确实应该立刻恢复静止才对。

    为什么要过一段时间才停止呢?

    难道是力并没有立刻撤销,自己所想到的事例暗藏玄机?

    亦或者……他的前提本身就错了,不受力的物体,未必是静止的?

    刘三炮胡思乱想。

    一时间没有头绪。

    直到吃完饭,他都还在想这个问题。

    这才两人收拾碗筷的时候。

    笃。

    笃笃笃。

    一阵简短有力的敲门声响起。

    祖孙二人立刻反应过来,慌忙前去开门——贫巷陋室,邻里大多是出声喊人或是拍门,少有这样礼貌地敲门,这两月来,也只有刘三炮的同学师长,才有这等富贵作态。

    刘三炮慌忙将手在衣服上抹了一把。

    刘大能背过身整理好须发,挤出一个笑容。

    刘三炮站在刘大能身后,看着门扉被拉开,果然看到师长站在门口。

    “李老师。”

    “李少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