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一百七十九章 夏之白消失了?!(2/3)

两三个月的账簿,眼睛看那些账簿都看花了,当时清算完,整个人直接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

    练子宁同样没好过。

    因为太多官员牵涉其中,他被朝廷吩咐处理审讯文书。

    六部尚书全部出事,六部侍郎也没有几个幸免,还有地方十二个布政司,那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罪证,即便到现在,练子宁回想起都感到一阵心悸。

    尤其是因为牵涉到太多地方官员,差点引起全国骚动,当今陛下为平息民怨,下令将审刑司吴庸杀了。

    当时他就在吴庸麾下任职。

    人都被吓傻了。

    而且朝廷对外公布的是赃粮七百万石,但他知道,根本就不止这点,真正的赃粮实际有两千四百多万石,这已近乎是大明一年征收上来的钱粮了。

    他虽不知民间具体情况,但从这个征收上的数字,就知晓民间定然是大苦。

    他跟花纶这几个月,根本就不敢提这些。

    因为经不起想。

    花纶端起茶杯,静静的喝起了茶。

    等将杯中茶水喝了大半,才开口,岔开了话题,道:“夏之白呢?这大半年,都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他那盐铺,若是再不回来,只怕真就要被人给瓜分干净了。”

    练子宁也眉头一皱,凝声道:“对哦,夏之白人呢?”

    “这大半年,在各地盐运使的上疏施压下,盐政发生了这么多变化,他为什么没有任何动静?甚至连人影都不见了,难道真就一头扎在北平的炼铁上了?”

    三人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狐疑。

    在这大半年。

    李笙被工部的人调离了。

    因为郭桓案的缘故,地方暴动动荡难平,太多富人商贾出事,地方民生保障出了大状况。

    地方盐运使联名上疏,改革盐政,在天下设立盐企,一来效仿京都盐铺,降低盐价,惠利于民,二来通过朝廷出手,拨乱反正,填补地方盐商出事后的空缺,让朝廷代为经营,等天下秩序恢复,再交由盐商经营。

    而地方盐企,几乎是照搬的夏之白盐企。

    尤其是蒸汽机。

    朝廷为了平息民怨,给与了大量的生铁支持,最终在短短数月内,两淮、两浙等地的盐厂,就陆续建立,地方的盐价也得到了显著降低。

    如今两淮、两浙又恢复了盐引制度。

    让盐厂按需生产,再按盐引的多寡,进行食盐的分配。

    不少盐官,都多次上疏,取缔夏之白的京都盐业,交由户部统一管理,而且还做了明文规定,直隶省除了应天府以北的电工,都严禁购买京都盐业的食盐,绝不允许京都盐业的食盐,流落到南方。

    除此之外。

    两淮、两浙还不断挖京都盐业的‘灶户’。

    而且挖的还不止是灶户,还有其他的煤炭工、搬运工等等,挖人的已不止是应天府的,还有寿州、滁州等地。

    在朝廷及地方联手攻势下,京都盐业眼下岌岌可危,甚至都出现了人手短缺的现象。

    再这么下去,只怕京都盐业就空了。

    现在的京都盐业,全靠周宁、樊新等少数几人支撑,但这种情况,明显不可维系,现在京都盐业,工师缺乏,熟练的技工缺少,就连搬运的工人也有短缺,还不断受到其他盐企的针对,还有朝廷官员的威逼。

    也就夏之白名声够响亮,京都的百姓始终抱着信任。

    这才让朝中官员不敢太轻举妄动。

    不然早就出事了。

    即便如此。

    他们也感觉不乐观。

    只是他们很费解,京都盐业都这样了,夏之白还能无动于衷?一点反应都没有?要知道蒸汽机这些机要图纸,可都是李笙等工师泄露出去的,甚至李笙等工师人都直接逃出了。

    而各地的盐企能这么快建立,也得益于夏之白的纪录账簿。

    这种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夏之白不可能不知情,他当时只要出面,将这些事对峙公堂,两浙、两淮岂能这么快成事?

    但夏之白没有。

    他整个人像是消失了一般,根本就没有出现,也没有传出任何消息,就这么任由事态发展,到如今一切都板上钉钉,甚至到了京都盐业生存都受到挤压时,他依旧没有任何消息。

    他们了解夏之白。

    夏之白不是一个退让的人。

    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