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064 周期(5k)(3/4)

出销量目标,没有给出年度营收,只在最后强调协作共赢的必要性,而用来佐证这种必要性的是最后发言的来自智波公司的孙浩。

    孙浩是在午宴结束接到的临时通知。

    他不是那种临场选手,知道自己今天最后一个发言就有些懵:“我说什么?让我说什么?我们还没研发出来啊,顶多算刚立项。”

    “俞总说,你就说现状就行。”秘书章阳煦传达了意思。

    “什么现状?我们刚立项,在招人……这个很难啊。”孙浩有点忐忑。

    章阳煦想了想,揣摩出老板的意思:“难就是好啊,不难干嘛找你们呢,容易的话就直接去买国外厂商的了,难才好啊。”

    孙浩思考一个下午,最终得出一个发言的主题——难就是好,难就是机会,不难还轮不到自己呢。

    他登台为申城碳硅科技集团的供应商会议结尾,提到毫米波雷达的现状,那是国内加价买都买不到的,人家就是留着自家的高端货做自适应巡航。

    也因为这种情况,碳硅集团要做电车就必然要协作研发,要基于被动的现实进行主动的出击。

    孙浩的发言不可谓不完美,言辞朴实,朴实的就是对现状的白描。

    一直到晚上的供应商小会,他的描述仍旧是开场的话题。

    “毫米波雷达是比较尴尬的,国内确实没有,真做了吧又未必能赚钱,因为,咱们这边研发出来了,国外的可能就下放调价了。”俞兴介绍情况,“所以,我们是投了智波的,在我们投资之前,他们确实很难找资方,我刚才还问了孙总,他给我的预期是未来两到三年取得突破,我认为这是来得及的。”

    他顺势把话题引导到了研发周期这种具体的事情上面。

    这同样是投资人们感兴趣的,能够量化的进度才能做好预期的落地。

    晚上的小会一共是五家供应商,既有精进电动这样有比较成熟技术的供应商,也有汇川技术这样需要切换业务领域的供应商,还有力劲集团这种更为基础的上游。

    因为有了白天的眼见为实,有了白天的亮明旗号,也有了全程的资方参与,徐欣很快听到各家的研发预计周期,如力劲集团,它给出了14-18个月的保守预计。

    徐欣听到了俞兴替自己问出来的问题。

    “保守预计,杜总,你这个‘保守’用词一下子让我的兴奋起来了。”俞兴追问,“保守都14-18个月了,不保守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是完全足够的,我说的是跟你们配合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做超大型压铸机,速度会更快一些。”力劲集团的副总杜耀杰上次来过申城,这次的态度就显得自信很多,“但是,快不是目的,能做好能达标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他回去之后同样进行了内部讨论,力劲集团本身就有大型压铸机,也为美国通用汽车提供用于生产铝合金部件的产品。

    一体式压铸既存在技术要求,也是一个思路的问题。

    这里面又可以把问题细分,一体式是到什么程度。

    杜耀杰大概能理解俞兴的思维,无非就是用一体式把车身强度提高到至少可以比肩中高端品牌的程度,那么,取得100分的进步肯定最好的,60分的进步却也一样是进步。

    俞兴微微点头,技术储备存在,那就看后续如何优化和选择方案。

    他在下午提出了五年的预期,也就意味着供应链的技术发展至少还有3年的缓冲,这无疑会是极其宝贵的时间。

    并且,相较于压铸机这种18个月的预期,汇川、精进它们的研发时间更为可观,普遍不超过12个月。

    俞兴对于这种来自供应商的预期自然是欣慰的,但也没有完全相信,反正有时间冗余,达不到就继续催化,能达到的还要做迭代升级。

    他要做能力范围,不光是自己能力范围,还是国内供应链未来一段时间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的工业产品。

    深夜十一点,这场供应商小会才结束。

    十五分钟之后,同一间办公室,今日份的第三场小会开始,这一次的人数更少,只有俞兴与四家投资机构。

    “熊总,真能投1亿美元?”俞兴上来就开门见山,也希望IDG这里能为其它三家打个好的头阵。

    “可以。”熊潇鸽没有吊胃口,“但要划定时间,就像你从供应商那里拿联合研发的预期,这1亿美元在今天能投4成,后面6成就得看进度了。”

    俞兴摊了摊手,果然白天是说好听话,晚上掏钱就有条件了。

    他看向恩师徐欣,恨不得摆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