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与史记》

张骞出使西域(3/4)

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

    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

    刘大为绘国画《张骞出使西域》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

    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

    “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

    乌孙,63万人,也是个

    “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

    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在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

    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

    “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

    “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

    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

    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二年。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还有他的匈奴妻子三个人回来。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

    “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

    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

    “博望侯”。二出西域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

    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

    这就是

    “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

    “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

    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