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7:山外青山》

06 两重夹击,果断应战(18/22)

和副市长何江华的制衡,一直束手束脚,没做出什么成绩。

    高海有些无奈地说道:“胡市长对政府班子的控制力度还是有点弱,几个副市长除了我之外,其他几人明显和谭龙关系近。”

    李丁山也说:“高海想在燕市里面再升一步,比较难,市里厅级毕竟少。不如开拓思路,有机会的话活动活动,到省里就职,也算转变一下思路,或许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高海黯然地点了点头。

    夏想深知高海的为人,能力有限,适合做辅助工作,在复杂的环境中缺少坚决果断的手段。也就是说,高海不适合政治斗争,不适合做开拓性的工作,适合做指定的工作。

    两天后,叶石生和钱锦松结束访问,回到了燕省。

    叶石生还没有回来之前,就已经得知了发生的一切。他在岭南省就发现了《京城日报》上的文章,因为早有何东辰的电话,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看到程曦学名字的那一刻,心里还是不由自主打了个激灵。

    连程曦学都亲自出面了,可见有人确实是着急了。叶石生在一瞬间确实产生过动摇,他深知程曦学的分量,不过在海德长对他说过一席话之后,立刻坚定了他继续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

    海德长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和叶石生面对面交谈的,气氛随意而轻松。海德长手中拿着《京城日报》,像是拿着一份红头文件一样郑重其事,说出的话却是轻描淡写:“石生,《京城日报》是国家的宣传机器,是没有盖章的红头文件。你如果当真了,它没盖章也有威力;但如果你不当真,它就是一份普通的报纸。发行量大是不假,但对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影响,因为没什么人关注政治性的报纸。”他笑呵呵地将报纸放到一边,“你可以决定一省的政策走向,而且你干上一届,不是退就是上,产业结构调整对你来说是一次机遇——输,你也没有什么损失,照样省部级待遇离休;赢,说不定还可以小进一步,也算是一种荣耀,是不是?”

    叶石生深以为然:“您说得对,我是太患得患失了。只是觉得程曦学的身份太敏感了……”

    “呵呵!”海德长摇头笑了,不慌不忙地说道,“程曦学是经济学家,他发表的言论虽然代表了某些人,但如果你只当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就只是一个经济学家。就算他背后之人在某些场合发表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话,也只当没有听见。作为省委书记,要充分运用手中的自主权。尤其是你现在的处境,在没有任何红头文件之前,管他是《京城日报》还是内参,一概不理,坚定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就算有施压的电话打来,也不理他……”

    海德长比他有底气多了,叶石生自认没有海德长的资本和眼光,但海德长的话确实在理。他在燕省为官时间太长,太在意京城的风吹草动了。

    省委书记号称封彊大吏不是没有来由的,确实在本省之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叶石生想通之后,又有了海德长的鼓励,算是安心不少,也坚定了继续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

    “既然有人只选择在《京城日报》上发出质疑产业结构调整的声音,证明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撬动目前的经济战略,不过是想混淆视听罢了,也是要观察国内各省有多少保守势力。石生,听我一劝,现在燕省的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好,继续埋头苦干,肯定成绩大好……”

    叶石生结束在岭南省的访问之后,在回燕省的前夕又看到了夏想和邹儒分别发表在《青年报》和《经济报》上的反驳文章,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又听到了另一个消息,《燕省日报》也发表了专家的文章,同样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质疑。

    一连串的消息让他有点应接不暇。

    如果说《京城日报》发表的程曦学的文章有指点江山的意思,《燕省日报》上的专家言论,就是非常明显地指点燕省的局势了,叶石生火冒三丈。

    好一个马霄,好一个崔向,敢在他出访期间,擅自做主在燕省挑起宣传战,明目张胆地反对产业结构调整。就算是请专家以学术的观点表达出来,也是对他叶石生公开地挑衅!

    本来叶石生还对夏想未经允许就在《青年报》发表文章颇有微词,还打算回去之后敲打夏想几句。没想到马霄等人更可恶,居然要在他的地盘之上,和他这个***唱反调,是可忍孰不可忍!

    叶石生本来还想埋头苦干,不声张,不高调,做出成绩再说。现在看到别人的手已经伸到了他的地盘上,还想在他的地盘之内下一盘棋,他身为省委书记,再没有任何表示就太窝囊了。

    途中,叶石生就让秘书麻秋通知范睿恒、梅升平等人,等他一回到燕省,就立刻召开碰头会。

    麻秋以为叶石生忘了崔向,还特意问了一句:“是不是通知崔书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