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痛处,争取一战获胜!
宣传战只是表面文章,作为领导小组综合一处的处长,夏想深知自身责任重大。他不但要组织稿件对对方进行反击,还要为下一步单城市和宝市的改制出谋划策,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来。
单城市的通海铁路如果能现在开工,将是一次标志性的胜利。但通海铁路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短时间内开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文化旅游项目也算是不小的成绩,不过现阶段只有一个成语故事的项目,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如果彭梦帆棉纺厂的改制设想能够实现,单城市的成绩就有了足够的分量。
夏想一向不喜欢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他其实已经看中了单城市酒厂的市场前景,认为如果运作得当,肯定可以大有作为。
单城市将台酒在八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因为当时有一位极有威望的领导人在品尝了将台酒之后,题了一句话:“南有茅台,北有将台!”自此,将台酒一举成名,销量跃居全国三甲之内,一度成为单城市的明星企业、利税大户。
只是不久之后,将台酒厂还是走了所有国企政企不分的老路,慢慢走了下坡路。酒厂领导不思进取,只想如何升官,不想如何把将台酒推向全国,不想如何向市场要效益,而是想方设法打通各个政府机关的关系,让将台酒成为政府专用酒,各大市直机关招待指定用酒。走的是行政路线,不是市场路线。
诚然,出于保护自有品牌的考虑,单城市确实规定凡是市政府市直机关所有的招待所,酒水一律采用将台酒,否则不予报销。光靠这一项,再加上将台酒在单城市以及附近几个地市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足以保证将台酒厂不至于倒闭。但也就是满足温饱而已,效益不上不下,大钱赚不着,小钱又不断,小富则安的思想泛滥。曾经名震一时的将台酒也就慢慢退出了公众的视线,完成了由全国知名企业渐渐退回到地方酒厂的转变。
确定目标
不提燕市许多全国知名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被人遗忘的先例,夏想既然想到要改制将台酒厂,就不得不以秦池酒厂为前车之鉴。
秦池原是齐省一个小县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因为看中了当年央视标王的威力,举全县之力,以豪赌之心砸巨资中了标王,结果一举成名。当年销售额就增长五倍,利税增长六倍。一年时间,秦池就完成了从一个地方酒厂到一个全国知名企业的大转变。
只可惜的是,秦池没有底气,急功近利,产能跟不上,又没有及时扩大产能,打好基础,反而采用了收购川酒进行勾兑的做法。第二年,秦池再次砸巨资中了标王,结果引起了全国媒体的质疑。因为秦池酒厂在一家小县城,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产能?因为按照秦池三亿的标王投入,必须完成十五亿元的销售额,产销量必须在六万吨以上,才能消化巨额广告成本,但以秦池的规模,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产能。
于是就有记者明察暗访,经过记者的摸底,终于摸清了秦池的伎俩。原来市面上高价的秦池酒,不过是他们低价收购的川酒,装在自己的酒瓶里,贴上自己的商标,就成了名气惊人的秦池酒!就可以摇身一变,身价倍增!
记者暗访的文章发表之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秦池此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过于相信广告效应,认为只要广告打得好,消费者就会被完全蒙骗。因此秦池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还是只加强广告投入。
消费者不是好欺骗的,愚人者,人必愚之。很快,在全国一片讨伐的批评声中,秦池迅速衰落,各地退货不断,销量大降。短短时间内就又完成了由全国知名企业退回到地方企业的巨大转变,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新进入国人的视线之中。
成也广告,败也广告。秦池的迅速崛起和败落说明了一个道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实是短视的自杀行为。
将台酒当年的成名和秦池有相似之处,不过一个是花了巨资,一个是沾了伟人之光。但道理却是相同——将台酒厂是百年老厂,有深厚的底蕴,也有年产三万吨以上的产能,一旦迸发生机,其市场前景不是秦池所能相比的。
只不过现在将台酒厂既没有秦池破釜沉舟的勇气,又没有一掷千金猛砸广告的豪气,暮气沉沉,小富则安,有底蕴而不知利用,有名气而不大加宣扬,有产能而闲置。夏想就琢磨,如果仿效秦池模式,用重金买下铺天盖地的全方位广告,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将将台酒厂推向新高,名扬全国。再配合成语故事文化旅游的宣传,将将台酒悠久的历史和成语故事项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推广,应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事,夏想决定找齐亚南商议,如果可能,就由齐氏集团投资将台酒厂,然后配合严小时成语故事项目的进度,进行统筹安排,争取一举成功。
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