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有活爹》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章)朝会、议会(2/7)

r>    霍海摆头:“工厂可以和军队一样,但是工厂和军队不一样。”

    “我问你,这个张三因为能力出众,第一年就成了基层管理,三年就是中层管理,五年就到了高层,还不到三十岁,就成了这家厂的厂长,那么问题来了。”

    “他自己就是这个岗位上最懂这个工厂的人,谁来都不好使,那接下来三十年岂不是谁都没法代替他?那他在这家工厂待三十年,最终这家工厂和他的工厂有什么区别?”

    别说阴阳合同,就算是五层合同,也都做成默契了。

    更不要说到时候搞不好他全家都在这家工厂里面。

    刘彻:“这么说来,升也不是,不升也不是?”

    霍海:“所以我才说反对官企一体化。企业和朝廷衙门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臣的建议是,如张三这样的人,应该涨待遇。”

    “怎么确定张三这个人水平比其他人高,而不是这家工厂的负责人在欺上瞒下呢?”

    “就是考试,也是考试,他行业的特色考试,用来评定他的职称,比如最开始是一级工人,评到三级工人,然后一级工程师,然后三级工程师,然后一级专家到三级专家。”

    “这个能评到三级专家,基本就是全国最强,在历史上纵向对比都少有对手了,那这种水平进入技术院和研究院,有什么好说的?”

    众人听完都在点头。

    霍海:“而这个考试,才应该是各个行业真正需要的考试,但朝廷官员考试,不应该涉及这个。”

    “朝廷官员考试,应该考核的是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对民生、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的看法,有没有完整的思维逻辑,有没有独立书写的能力,这些为官需要用到的能力。”

    “比如李四,就是考上了,然后分配到了这家工厂作为中层管理。”

    “而张三与他一样,也在这家工厂,两个人都是天纵之才。”

    “张三一年一级,第四年就成了工程师,而李四第四年也往上升了三级,岗位上升了一岗。”

    “又过了五年,张三成了专家,此时李四已经因为表现优秀成为厂长了。”

    “这个时候关键就来了,张三成为专家,就可以去专家应该去的地方了。而李四这种优秀人才也应该去新的岗位了,而不是再在这个工厂做下去。”

    其实现实中的话,张三第五年肯定就走人了,李四也一样。

    因为其他单位会挖人的。

    不会被挖的企业?这种大企业,张三李四一开始就是进不去的。

    霍海继续:“等张三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顶级专家,说一不二,而且因为考核过硬,又立过功,一路被晋升为了两院的大学士,而这个年龄的李四,也已经到了朝堂,成为了九卿之一。”

    “这样,发展路线就对了。”

    进步,人都是希望而渴求进步的。

    所以,这种顶级天才,必须要给他进步的空间。

    就说这个张三天才成这样,几乎一年一个进步,三十岁就已经是一级专家了。

    又到了两院,开始学士博士大学士院士的往上爬。

    这还不够他臭屁的?

    李四呢?管理厂子厉害,迅速就被提拔了,然后到了朝堂。

    别看他们两个在一开始都是一家工厂的,但是一开始就走了两条不同的路。

    刘彻:“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假如,张三这个人十分有技术天赋,他却想要成为官员而不是成为研究员呢?”

    “作为技术人员,他做这个行业的官员,作用肯定比其他人来的大。”

    霍海:“问题就在这儿了,技术岗和中层以上管理岗,他只能选一个。”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那这样岂不是浪费了人才。”

    “毕竟大多数时候,权利,比荣誉待遇,更吸引人。”

    “但问题就在这儿。”

    “一个成熟的系统,应该不断地往上输送人才,其中某一个的处理有些浪费,根本不重要,只要输送上来的人才够多,他留下的空白,自然会被其他人代替。”

    霍海看向群臣:“我说白了,以前大汉在一万贵族里面选官员,有点捉襟见肘,如果三十年后,大汉人口两亿,其中一亿八千万都读过书,而且在官学学习的时长超过十六年,请问一亿八千万人里面,选出来的官员,就算再差,选的再错,和一万人里面选出来的官员比,如何?”

    的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