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有活爹》

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章)货币改革原因(5/6)

br>
    结果,还真就干成了。

    三年前,郑安泰把八百万拆分开来,分别入了一千只股票。当然了这是总数,其中有好几次,郑安泰预测到了某个行业的整体涨跌,直接完成跳车。

    跳车一次是运气,跳车三次,可就不是了。

    一年后,八百万,变成了税后一千四百多万。

    近乎于翻倍!如果算上税率,那就直接就是翻倍。

    郑安泰再次一举闻名!

    以前别人就听说过郑安泰是股市大师,但不知道是为什么,现在看了郑安泰公布的一年交割数据,服了,也信了。

    郑安泰大师之名再起。

    去年,郑安泰一千四百万在手,并不是继续在股市,而是成立了郑氏基金。

    郑氏基金撬动十八亿的资金,年回报率百分之三十三!

    而股市刨除新加入股票之外一年的整体涨幅是百分十一!

    比自然涨幅高三倍。

    今年,郑安泰手中的资金已经到了七十八亿。

    不过郑安泰也告诉了客户,自己手握的资金越来越多,不可能去买小股票了,买稍大的股票,年化利率就不一定有那么高了,甚至可能比整体的百分之十一低都可能。

    但客户可不在乎。

    第一,客户们实际上自己在股市做不到平均百分之十一的涨幅(废话,否则霍海和刘彻赚什么)。

    第二,郑安泰连续两年的交割数据太好看了。

    而今年,郑安泰不只是自己带着几个小马仔在做郑氏基金,而且还招募了众多数学学得好的新学人才,跟他学习金融学。

    真要说的话,郑安泰现在,还真就是大汉股神。

    大汉股神针对霍海的言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因为市场上有一万的产物而钱有一万二,就说钱贬值了百分之十七,绝对是错的。”

    “道理很简单,市场上有一万纸币,能刺激所有劳动者制造出了一万价值的物品。那么百分之二十这种幅度的纸币涨幅,实际上是能激发潜藏的劳动力来制造百分之二十的产物的。”

    “大汉的劳动力市场是新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纸币算什么,根据股市的情况看,最近几年,股市涨幅都在百分之十以上,而新增的公司的股值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换句话说,实际上朝廷应该每年多搞出百分之五十的货币,否则就是不称职,就是被印钱的速度拖慢了经济的发展。”

    “目前来看,很明显,大汉就是因为铜钱制造太过于缓慢了,以至于制钱制不过来了,才需要纸币。”

    “至于大司农说的拭目以待,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海外发现了大量的贵金属矿山,纯度特别高的金银铜甚至一些科研金属都有发现,这些金属正在开采即将运回来了吧。”

    大汉日报的记者奇怪的提问:“您怎么知道?”

    郑安泰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其实是你们告诉我的,你们大汉日报的报纸上,公布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普通人看一眼就把重要信息给过滤掉了。”

    “而我,从中抓取了重要信息。”

    “比如,我就发现去年四月开始大汉增加了去往中美洲的船,算时间的话,他们大概是六月到九月能够回到大汉,巧合的是,从去年八月开始,鲁国齐国等靠近千乘近的地方,铜灯铜碗开始降价了。”

    “甚至大汉日报把百姓开始用贵族使用的铜烧烤炉,当做趣闻来报道。”

    “而千乘附近又没有铜矿,就连新产铜的蜀郡嘉州都没有做到普通人用铜炉,千乘怎么做得到?”

    “答案不是不言而喻吗,千乘是运输码头,从海外运回了铜呗。”

    “我再继续观察相似的新闻,发现千乘那边,金,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跌价,所以……”

    “是你们告诉了我这一切。”

    记者也没客气,把这些都刊载在了新闻上。

    读者看完后,立刻意识到了,超发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而超发的数额,是要看经济情况的。

    简单来说,超发有可能是提前把钞票数量提升到了适合市场的程度,而不是随便瞎印。

    如果不印,反而会出事!

    而郑安泰说新闻中隐藏着海外挖铜的信息时,很多人再去思考,才发现,今年以来,铜制品变多了。

    好家伙,自己后知后觉,买铜器买贵了!

    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