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第205章 成德节度使(4/5)

养足,不是夜盲症。战斗素养在线,不次沙陀。

    成德骑兵事业强盛,一方面在于区位优势。冀州嘛——“凡以其山川襟带,原野平旷。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二是奚人、契丹、回鹘之类的外籍将门多,虽汉化已深,张口圣唐,胡虏打法还没忘。群众俗于弓马、兵源优质也是一大因素。

    “出师”达成一致,接下来就好办了。

    刚有人询问谁守井陉,石粲就举起手掌。这样,防备北边易定、幽州和西边邢洺磁、东边魏博的人选也就跟着妥定。自荐的,按惯例举手表决,投票。没有自荐的,则各自提名,辩论当选。勤王大军统帅以及首批出兵数量,出征日期,由节度使裁决。

    赵人自诩忠孝,只“指导”重大政策。

    “诸位,某的话还没说完。”卫立抬手按下躁动,道:“大帅元服未久,少年脾性甚重。执政仁有余而武不足。克用之犯,我等皆主战而独主和,遂以五十万匹锦帛易退沙陀。贪图享受,迷信黄老,常言无为,但求无事。以某对大帅的了解,畏于朱贼之强,多半会婉拒勤王,换给天子送钱送粮。窃见还得逼大帅一把,逼他抗汴。”

    不是谁都有圣人的胆量。

    王镕没有。

    而且年纪轻轻就迷上了吃金丹、炼外丹、筑基、辟谷。为了修仙,重金招聘了一批道士、宾客,一闭关,一出游,动辄十天半个月不露面不归宿。军政全甩给武夫打理,如无必要不过问。有时候在外玩疯了,幕僚文官劝他不动,经常搞出“牙兵大出”、“牙兵大躁”的闹剧。武夫们到处找人,拿着刀逼他回家、上班。

    离大谱。

    无大语。

    圣人破大防。

    暴殄天物!他要是有如许忠孝勇武高素质的标杆健儿,何愁天下不平?

    “是得逼大帅一把。”李弘规首倡道:“方今乱世,天子以万乘之尊尚且朝不保夕,不得不亲当矢石,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大帅却醉心修宫观,造园林,养妖人,求长生之道。这若是在魏博、幽州,脑袋恐怕已经挂在城门上示众了,在汴宋,在武宁,在沧州,衙军也已清帅侧之恶了……”

    军人们安静地跪坐在大殿里,一双双眼睛看着他。随着发言愈发悍然,众军也议论纷纷。

    “大帅在做什么?”

    “区区长生难道重于四州军民的富强安乐?”

    “吾辈这些饱读圣贤之书、武德充沛的军人在大帅的眼中算什么呢,不比道士值得亲近吗?”

    “拥护圣唐,就是拥护我们自己。我们与长安天子,就好像是宗周诸姬与镐京王室一样啊。礼邻藩,尊朝廷,奉李氏。这是先王(王景崇,进位常山王)弥留之际再三叮嘱的遗命。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帅竟然不以为意,是不智也。先王的训诫,不放在心上,是不孝也。”

    “某听到了先王在黄泉的哭声。”

    “公主(寿安公主,下嫁成德为主母)的魂灵已不得安息。”

    “忠诚的成德将士不能继续坐视少主堕落。”

    “大帅行为不端。”

    “征大中故事,起兵,请节度使悔过自新。”

    这时,只见衙将苏汉衡拍案而起:“清帅侧!杀妖道!请帅讨汴!”

    “儿郎们,鼓噪起来!”卢士真霍然起身,张开双手。

    情绪已到位,哗啦啦,密密麻麻的军人同时站起,众口一致的怒吼震耳欲聋,回荡在古月宫:“清帅侧!杀妖道!请帅讨汴!!”

    ……

    王镕的母亲何氏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女人,子女但有犯错,动加捶挞。

    在她的教导下,王镕平静地过着一种既无忧虑也无快乐谨小慎微的枯燥生活。不谙世事,不识人心险恶,对眼下没什么不如意,也没盼头,从小一心所想的:“只要飞升成仙就好了。”后来,王景崇因为吃金丹三十多岁就死了,没两年何氏也芳华病逝。双亲离世后,解除封印的王镕稍一懂事就迫不及待地释放天性。修仙,启动!

    水榭边繁茂葱郁的菩提树下。

    已长成一个静淑幽姻的美男子的王镕正在全神贯注地修炼“元炁”。

    快筑基了,可不能懈怠。

    当悉悉索索的脚步声在道观外出现,一个圆圆的东西从围墙上被丢到了庭院中间,还拖着血迹,正是王镕聚集的道士之一。

    听到动静的王镕只看了一眼就道心大乱。

    “这,这!”

    “谁干的?”

    “来人,来人,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把李弘规和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