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他和秦瑱亦师亦兄的关系。
蔡琰见其如此懂礼,不由暗自点头,开口问道:
“孔明可曾娶妻否?”
诸葛亮见状,便即回道:
“已聘荆州黄承彦之女,本定今年嫁娶,因叔父之丧延后!”
蔡琰本是客气一问,闻得此言便点头笑道:
“黄氏亦是荆州望族,却是良配!”
这般和诸葛亮说了几句之后,她便挺着小肚子朝后堂行去。
终究是男人家的事情,她女人家不便掺和。
而蔡琰离去之后,秦瑱便和诸葛亮交谈了起来。
所谈之事,自然是询问诸葛亮当前的课业学习状况。
因为秦瑱现在想要对诸葛亮进行培养,但他并不知道诸葛亮到现在为止掌握了多少知识。
故而需要先摸摸底,看看诸葛亮现在的知识掌握状况,方才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
而对于秦瑱询问之事,诸葛亮便颇为恭敬的道:
“回先生的话,学生自六岁而启蒙,先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
“后学《孟子》、《诗》、《礼》。”
“自岁满十二,便观《论衡》、《九章算术》、《史记》、《战国策》等。”
“年十四,初观《孙子》、《尉缭子》、《管子》、《商子》、《魏公子》、《司马法》等书。”
“后又学过两年《四民月令》、《六韬》、《易》、《韩非子》、《左传》、《墨子》、《吴子》。”
“至于如今,正在观老庄之学,皆是初观大略,一无所成也!”
他这么说着,自是眉眼低垂,觉得秦瑱从蔡邕所学,必然博学,他看的不过是一些烂大街的东西,自然不好骄傲。
而秦瑱听着这一连串的书籍名单,不由一阵心惊。
怪不得日后孔明几乎样样全能了,别的不说光是这些书籍,就已经包含了儒家经典、兵家经典、法家经典、史家经典。
甚至连刚成书不久的农学专著《四民月令》都看过。
这还只是十八岁的孔明,若是一直这么积累到二十七岁,那自比管仲乐毅,自然没什么问题。
思虑之间,他不由微微一笑道:
“似孔明之言,即便只是初观大略,亦是博览众家之长!”
“如今必是学有所成,吾却不知从何教起,但不知孔明欲从我学何务?”
对于孔明,他并不准备用填鸭式教育。
因为孔明不同他人,填鸭式教育针对的是学不进去的人。
而孔明现在的学问水平并不低,而且其人好学,他可以直接进行高等教育,孔明想学什么,他就教什么!
听着秦瑱此言,诸葛亮思考了一会儿,便低头道:
“愿从先生学些实务!”
他是个有追求的人,之所以要跟从秦瑱学习,想要学的是经验。
若是秦瑱叫他一些空乏虚礼,他反而不喜。
对于这个回答,秦瑱自是极为满意道:
“实务二字却是用得妥当,若论吾道,无非实事求是!”
“孔明愿学经世致用之学,吾自当授也!”
“不知孔明以为汉何以衰也?”
诸葛亮闻言,心知秦瑱这是要教自己基础知识了,当下整理了下语言便道:
“依学生之见,汉所以衰之故,无非在于上下两重。”
“上者桓灵二帝宠奸佞,而远贤臣,不恤百姓而好奢靡,由此坐失天下万民之心。”
“下者贪官污吏横行,豪族兼并土地,致使百姓失其田,耕者无其地。”
“兼之自顺帝以来,天灾接连不断,人心浮动,由是张角借以大贤良师之名一经煽动,便即生乱!”
“至于此地,朝廷本当奋力剿贼,平其乱象。”
“奈何先帝错听刘焉之言,废州立牧,君权下放,各地诸侯乘势而起,割据一方,朝廷无力控之,由此而衰!”
秦瑱听得这话,不由点了点头,又问道:
“那孔明以为汉室之衰,当如何救之?”
诸葛亮闻之,又思虑了一阵,便道:
“在学生来看,这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如今乱象如此,当寻一霸者扫平诸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