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二百零二章 刘表之意,王粲报信(2/3)

  “使君,事情不当如此而论,也不当如此行之。”

    “刘玄德与使君乃是同宗,其先南下徐州,陶谦退位让之徐州而不应,由此可见之仁。”

    “后吕布兵败投徐州,虽纳吕布而不疑,此谓之义!”

    “今虽得秦瑱而取淮南,亦是尊天子令而讨袁术,此谓之忠。”

    “去年刘备夺还玉玺,奉于天子,天子方才以此功恢复其祖爵,以正其宗亲之位。”

    “方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便须这等帝胄之后挺身而出,方可匡扶汉室,平定乱局。”

    “与之相比,孙策乃逆贼之后,其父孙坚先杀王刺史,后隐玉玺而至败亡。”

    “孙策亦是不思进取,攻庐江、吴郡诸地,一路多造杀孽。”

    “吾闻其人暴躁嗜杀,堪比昔日项羽,人称小霸王,自占领江东之后,便常有整军寻仇之意!”

    “使君于此不欲东去,却需防孙策整军西进。”

    “而今正逢刘玄德欲讨伐孙策,我军正可助之一臂之力,先除此害为妙。”

    “如若不然,刘备不能南下,纵容孙策壮大,来日他攻淮南不得,又来取江夏,我军又如何应对?”

    “再者,眼下天子下诏令我军出兵,使君受天子命而领荆州,岂可置天子命于不顾?”

    “若主公抗命不出,则来日朝廷如何视使君?天下士人又如何视我等?”

    “使君昔日单骑而来,所以平定荆州,皆因使君奉王命而尊天子。”

    “现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正是报王命之时,岂可言抗诏不出?”

    刘先其人,字始宗,乃荆州神童周不疑的舅父,此人博闻强记、明典故,口才极佳。

    现在一番话说出来,顿时又让刘表皱紧了眉头。

    在他看来,蔡瑁的话有道理,刘备绝非久居人下之辈。

    让刘备占据扬州,就是给自己找来一个强敌。

    在天下局势面前,什么宗室亲戚之名都是假的,有时候说翻脸就翻脸。

    这也是为什么刘焉一死,他就派人算计刘璋的原因。

    可刘先的话同样也有道理,刘备是强不假,可孙策就不强么?

    刘备好歹和他是同宗,能说上话,孙策却把他当做杀父仇人。

    现在不趁刘备南下灭了孙策,那孙策在夺取不了淮南的基础上,很可能会把矛头转向他!

    而且天子之诏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之前他祭祀天地已经引得荆州士人不满。

    现在若是再抗命,这些士人还真可能会对他口诛笔伐!

    这种情况,无疑是他不想看到的!

    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他又当如何决断?

    想到此处,他不由将目光移到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士人问道:

    “不知异度以为我军当如何应之?”

    异度,乃是蒯良之弟蒯越的字,相比文弱的蒯良来说,蒯越可是文武双全之人。

    面对刘表的提问,蒯越微微一笑,便起身道:

    “依在下之见,使君如何应对,不当以我军而论!”

    “乃因天子此诏为刘备之谋,多半出于其军师秦瑱之手。”

    “刘备既要借我军之力讨伐孙策,必是欲以彼等为主。”

    “吾观秦瑱此人历来谋划,均借他人之力为彼等谋利。”

    “不妨先等刘备使者前来,看其如何言说。”

    “若彼等有意与我军为善,其利足够,那我军出兵也无不可。”

    “若刘备一心独占江东,那我军自也无须出兵,左右天子只是叫我军出兵助力。”

    “出一万两万是助,一千两千也是助,至多不过给他些许粮草。”

    “在下断定凭刘备此人仁义之名,未必会以此责难!”

    他这番话,可谓正对刘表心思,其人抚须片刻,便对众人道:

    “异度之言颇合吾意,既是刘玄德上表请吾出兵,便先见见其使。”

    “若是其人无使前来,那我军便先按兵不动!”

    说罢便令众人离去,由此静待东边的消息。

    不料还未安居几日,便收到了黄射来信,言说刘备军使者秦瑱已至章陵。

    一听刘备军的使者乃是秦瑱,刘表就大为惊讶,连忙将蒯越和蔡瑁等人又招来道:

    “日前还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