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四百五十九章 李义府,用出些手段来,让朕高兴高兴(第一更)(2/3)

义府突然感到身体微微一寒。

    江南张氏,寿王的母族,皇帝一念之间就会被彻底罢黜,同时,也将淮南世家彻底毁掉。

    所以对于江南张氏而言,要么老老实实按照皇帝的想法去和淮南世家争斗,要么就和淮南世家一起陨落。

    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李义府一时间脑海中翻涌起很多思绪,但最终还是将他们全部都压了下去。

    李承乾没有在意李义府想什么,他接着说道:“诸王还未敕封,王府诸官也多有空缺,爱卿这边推荐上几个人来了。

    高位的,朕给不了,但各王府从八品的典签,却是可以随意一些的,爱卿挑选一些人才上来。”

    “臣领旨。”李义府低头拱手。

    王府典签是从八品的官职,在整个朝中上是很不显眼的,但是比从八品更不显眼的,是众多正九品从九品的官员。

    正九品的年轻官员还好说,只要有能力,那么不需要多做什么,就能升到八品。

    这个从八品的典签对他们毫无诱惑力。

    反而是众多的从九品县丞、县尉、主簿,尤其是出身寒门,能力一般的官员。

    这些官员除了无限忠诚能给皇帝以外,其他的也就没有多少了。

    剩下的,就是以自己在地方行事的经验,来监察地方。

    李义府很通人心,李承乾话说的也很直接,但想要将事情做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皇帝交代的事情,哪有容易的。

    皇帝给了机会,李义府转身下去挑人。

    机会有了,愿不愿意抓住,能不能够抓住,就是个人的事情。

    成了,自然是一片坦途。

    不成,不是死在世家手里,就是死在皇帝手里。

    机会,不一定能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不抓住这个机会,就一点好处也没有。

    李义府深深知道,这天下,八九品的底层官吏之间,有太多有野心,又上不来的不甘之人了。

    他的手上不缺人。

    皇帝的手上也不缺人,缺的是能做事的人。

    ……

    “陛下!”通事舍人张大安站在殿外,对着李承乾沉沉拱手道:“启奏陛下,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吏部考功司郎中求见。”

    李承乾侧身看向李义府,笑着说道:“科举名单出来的,爱卿觉得谁可能本次科举首名。”

    李义府神色收敛,但却笑容拱手道:“陛下,科考之间,坊间有赌坊,状元赔率最低的,是太原王公瑾,王公瑾和张昌龄齐名,早年两人齐齐科考,名声甚至为太上皇所知,然而那一年的科考却没有两人名字。”

    “因何?”

    “时任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曰: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恐后生相仿傚,有变陛下风雅。”李义府拱手,肃然道:“魏晋南北朝时,天下文辞华丽,格式恒一,内容虚浮,又晦涩难懂。”

    李承乾点点头,南北朝乱世,文人也只能在文词之中,追究美好了,所以辞藻华丽。

    “入本朝以来,房相,魏相,皆以文词简单,直接,行文豪迈著称,而天下取仕也多以此为准。”李义府轻轻躬身。

    魏征不仅天下谏臣,宰相,同样还是文学家,诗人。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张昌龄年轻,故而文风改易很快,而王公瑾又多花了两年时间。”李义府笑笑,说道:“最倒霉的,是张昌龄的兄长张昌宗,他年纪较大,名声虽然比其弟更甚,但却最改不过来。”

    李承乾笑笑,没有说什么。

    李义府虽然是人心透彻,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能够看的明白的。

    文风华丽也好,文风朴实也罢,这些从来就不是皇帝选择进士文章的根本原因。

    在皇帝眼里,真正在意的,是话语权。

    南北朝以来,天下文道都掌握在世家手中,世家对文词专研极深,而文词华丽于彼辈而言轻而易举。

    于寒门子弟而言,他们的文词就相对简单的多。

    若是在科举上,不将文风偏向于简洁淳朴,那么科举进士恐怕还是要多以世家子弟为主,而寒门子弟将没有一点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