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大地,风云际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臣服景象。
这一系列事件,如同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让整个帝国都为之震动。
永建三年,司徒朱伥就孙程等宦官十九侯被放逐一事,上表进谏说:“如果没有孙程等人,陛下就难以即位,如今陛下却忘却孙程等人的大功德,抓住他们一点小过失就革职放逐,如果孙程在放逐的路上死去,陛下将会蒙受诛杀功臣的讥讽。”
刘保听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十九侯召回京师洛阳。
俩年后,疏勒国王遣侍子入东汉,大宛、莎车国王皆奉使贡献,次年,刘保认为伊吾以前是肥沃之地,靠近西域,匈奴经常资助他们,继而抄掠。于是下令在伊吾开设屯田,“如永元时事”,并置伊吾司马一人。
第二年,刘保改年号为‘阳嘉’册立梁妠为皇后。
同年,刘保采纳尚书令左雄提出的“阳嘉新制”,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建立了考试制度。
当时,该提议遭到了尚书仆射胡广、尚书史敞和郭虔等一干大臣上书反对,但刘保并不采纳反对派的建议,坚持推行阳嘉新制
这一年,汉朝的天空仿佛被厚重的阴霾笼罩,大地震颤不息,地震频发,山川崩裂之声不绝于耳,尘土遮天蔽日,百姓惶恐不安,流离失所。
京城内外,更是火光冲天,火灾接踵而至,将繁华的街巷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绝望的气息。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年轻的皇帝刘保坐于龙椅之上,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忧虑与决心。他深知,天灾人祸之下,唯有励精图治,方能稳定朝纲,安抚民心。
于是,他召集群臣,于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沉声询问对策,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
李固,这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老臣,挺身而出,手持奏疏,步履坚定。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堂中回荡,字字铿锵有力,如同惊雷划破长空:“陛下,天灾示警,乃人祸之兆。
外戚干政,宦官擅权,已至朝纲不振,民怨沸腾。臣斗胆上疏,恳请陛下遣送宋娥出宫,回归私宅,以正视听;同时,权去外戚之权,罢退宦官之职,裁减中常侍至两人,且必选正直有德之士伴君左右,以清君侧,复我大汉之清明!”
刘保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变得坚定无比。他缓缓点头,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李卿所言极是,朕即刻下旨,依卿所奏行事!”
话音未落,殿外已传来内侍急促的脚步声,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加速流转。
不久,宋娥被数名侍卫护送,黯然离宫,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拉长,显得格外孤寂。
而朝堂之上,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中常侍们,此刻却如丧家之犬,纷纷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求饶之声此起彼伏,昔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
随着一道道旨意的颁布,朝廷内外,风气为之一变。那些依附于外戚与宦官的奸佞之徒,或被贬谪,或遭严惩,朝堂之上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宁静与肃然。
百姓们听闻此讯,无不拍手称快,仿佛看到了国家重振的希望之光。
第二年,刘保封梁皇后之父梁商为大将军,梁商认为自己因为是外戚才能位居大将军之职,所以常常谦恭温和,虚心荐贤。他前后举荐了汉阳人巨览、上党人陈龟为掾属,李固、周举为从事中郎。
京师雒阳内都齐声叫好,称赞梁商为“贤辅”,刘保也让他参与国家重务。
每次遇到灾荒年岁,梁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谷运到城门处,赈济那些无粮的灾民,并且不说是大将军的恩惠,只说是国家的救助。他还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不曾凭借权势为非作歹。
永和二年,宋娥因“构奸诬罔”之罪被坐实,刘保便收回了她的山阳君印绶,将她放逐至田舍。宦官李刚等“九侯”因与宋娥相互收受贿赂,均被遣至封地,削减四分之一的租税。
很快两年后,中常侍张逵、蘧政与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合谋诬陷梁商以及与梁商交好的曹腾、孟贲等人谋反,刘保完全不信,并谴责这些宦官善妒。于是张逵等宦官便假传圣旨,逮捕并监禁曹腾与孟贲。
刘保大怒,下令释放曹腾与孟贲,并逮捕张逵、蘧政、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将其全部处死,不久大将军梁商薨逝,刘保便改任其子河南尹梁冀为大将军。
梁冀成为大将军后,专权放纵,引起时人不满。
第二年(汉安元年)刘保派出八使分行全国各个州郡,令其表彰贤良,彰显忠正勤劳;若发现贪污有罪的官员,如果是刺史和二千石长官,就用驿马将其送往京城论罪;如果是千石以下的官员,可以就地逮捕监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