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剑相对的文官?
但张辰要的就是这转瞬即逝的安静机会,他厉声喝道:“你们莫非要学河北路的乱民,要在东京造反吗?”
张辰是从战场上杀出的文臣,他身上自然有一种杀气腾腾的魄力,他手执长剑一步步向一群太学生逼去。
数百名太学生听说他竟然就是近日在京城声名鹊起的少年御史,不由纷纷后退,一名为首的太学生喊道:“张御史,我们不是造反,是来御史台告状。”
“御史台有御史台的规矩,你们擅闯御史台就是大罪,若想告状,就给我退回止步栏外再说话!”
止步栏位于台阶下面,和登闻鼓平行,一般击打登闻鼓后,就应该站在止步栏外等候,自然会有官员出来接状书。
这时,为首太学生回头大声道:“张御史说得对,我们不要被人抓住把柄,先退回去!”
千余名太学生听从他的指挥,纷纷向台阶下走去,退到了止步栏外,为首太学生喊道:“张御史,这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张辰点点头:“你们商议一下,派几个代表进御史台,王中丞会亲自接见你们。”
众人商议一下,走出来三人:“我们愿为代表!”
张辰又问为首太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郑经!”
张辰略微打量了一眼这位神色淡定的学生领袖,随后点点头道:“你们三人跟我来,其他太学生保持安静,不得闹事!”
他便带着三名太学生代表走进了御史台,王陶见张辰平息了学生闹事,心中颇为高兴,连忙命令安排房间。
不多时,王陶和六名侍御史以及三名太学生代表走进房内。
“请坐吧!”王陶很客气地请三人坐下。
三名太学生先自我介绍,他们分别叫做郑经、黄观、刘鉴,其中郑经是太学生领袖。
王陶点点头:“三位请说吧!为何要聚众击鼓?”
“我们是为太学舞弊案而来,希望朝廷能重审此案,还虞蕃一个清白!”
张辰心中略略有些复杂,原来是为虞蕃那桩案子。
虞蕃案的案情说简单倒也简单,起因是今年太学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自然需要选拔人才,故而开始对隶属于国子监的太学进行改革,制定了著名的“三舍法”,即是在太学原来的内舍外舍基础上,再增设一个上舍,又扩大了录取的人数,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扩大录取规模本身是好事,但变法派终究脱离不了自身士大夫的习气,善于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种潜意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投射进了太学这个象牙塔。
关于太学的新规定主要有三条,其一,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直接入学,而平民子弟则需经考试合格入学;其二,外舍生每季度要考试一次,考试优秀的升入上一等;其三,新招收的一百名上舍生再分为三等,上等直接授与官职,中等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免发解试。
从这三条规定已经不难看出,太学自此便从一个高雅的读书圣地,被污染成乌烟瘴气的晋身之地。因而新法颁布后,太学成了达官贵人子弟入仕的重要途径,而且竞争非常激烈,当然也有不少平民学生也不甘人后,削减了脑袋贿赂太学官员,以求获得好成绩,得以升入上一等。
一时间,“轻薄诸生矫饰言行,奔走于公卿之门若市矣”!太学的风气越变越差。
就在这个月初,平民百姓出身的太学生虞蕃击登闻鼓,举报学官考试不公,说太学的几名官员大肆收受贿赂,在每季度考试评等次的时候屡屡做手脚,如今在上舍的学生,“非以势得,即以利进”,而他虞蕃自己虽有真才实学,却因家境贫寒而数次被黜落。
紧接着,虞蕃还揭露了太学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的行为,将当今教育体制骂了个狗血淋头。
此事很快在东京城引发热议,但也有人说虞蕃是因为多次考试都不合格,未能晋升,所以上书举报太学官员。
天子赵顼收到汇报后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太学舞弊事关重大,于是下旨将此案交由开封府审理。
然而官官相护才是官场的现实,由于虞蕃在举报中,点名称自己的同学郑居中、章公弼二人,买通国子监直讲余化、王允,判国子监事沈季长等人,从而得以升补上舍,并称参知政事王安石的侄子,也就是弟弟王安国的儿子王方也曾走后门,这下可就捅了大篓子了。
此案涉及权倾朝野的王相公,权知开封府事许将自然是一阵头大,最终狠下心来选择了粗暴了事,不仅将那些被举报的人无罪释放,反倒把虞蕃抓了起来论罪,最终虞蕃经不住严刑拷打,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