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奸臣》

第二百五十章 北上之路(3/3)

配等等,这些钱一旦落入州县官员的口袋,朝廷也无据可查。

    如今大宋的河北路转运使,由侍御史出身的检校刑部尚书韩缜出任。

    韩缜年约五十岁,在官阶上也是朝廷的从二品高官,此人可了不得,乃是仁宗朝名臣参知政事韩亿的第六子,他和他的两位兄弟韩绛、韩维尽皆做到了三品以上的高官,朝野人称“三韩”,当然了此韩非彼韩,韩缜来自许昌韩氏,并非韩琦的相州韩氏。

    说来也怪,往往具有深厚官场底蕴的家族,本应该扭成一股绳聚力共进退,但偏偏韩缜、韩绛和韩维三兄弟却在仕途上各走各路。

    先说年纪最大的韩绛,他是王安石的好友,自然也是坚定的变法派,几个月前才卸任权知开封府一职,如今乃是入政事堂为执政的热门人选。

    其次是名声最响的韩维,此人是有名的才子和诗人,也曾有幸在当今天子潜龙之时做过家臣,于是在天子登基后从龙而上,更是在韩绛卸任知开封府后立马顶上,由此成就了大宋唯一一个“兄弟同掌开封府”的奇谈。

    但他偏偏却与守旧派走得特别近,屡屡上书反对变法,天子虽忍无可忍,但还是念及旧情,于是两个月前便将他贬官外放去了襄州当知府,不过韩维的外放也有另外一层隐秘的原因,兄弟先后执掌开封府姑且可以容忍,但将来兄弟二人若是同升政事堂,天子岂能安座?

    最后便是“三韩”中的老幺韩缜,相比两位兄长他的才智稍疏,反倒以治政严刑峻法出名,而他在朝堂上也是走出了第三条路,便是不偏不倚,观时而变。

    譬如他原先与曾公亮极为要好,但在今年曾公亮罢相后,王珪和钱晋异军突起,俨然成了朝堂上的一股强大的新势力,韩缜便立刻转换了门庭,转而向王珪递交了投名状。

    而最要命的地方便在这里,韩缜的投名状弹劾了河北路包括真定府、河间府、大名府、冀州和相州这五个州府的官员。

    这五个州府极为重要,控制了这五个州府,也就等同于控制了整个河北路,而这些官员几乎都是韩琦和曾公亮的门生,随着他们被弹劾或者调走,而由王珪推荐的官员入主五个州府,意味着两位老相公在河北的势力几乎全军覆灭,这让他们怎么能不深恨韩缜?

    再加上河北路正因变法事宜引起民乱,朝廷官军正苦于四处剿匪,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任关系本就摇摇欲坠,作为转运使的韩缜不安心尽力协助平乱,却转而向朝廷打起了小报告,这如何能教那帮知府们心安?这又如何不让急于擦屁股的变法派恼怒?

    简而言之,一份投名状,韩缜直接把两边人统统得罪了。

    这次军监所履行职责前来督查河北路的备战物资,背景无非就是河北真定府的一座军仓失火,发现仓库竟然是空仓,帐上的八千石军粮不翼而飞,而这座仓库就是韩缜的转运司直接管辖。

    当然,一座仓库出问题还可以向下面推卸责任,可如果多座仓库出了问题,韩缜肯定就难辞其责了。

    这天上午,韩缜得到确切消息,侍御史张辰率领御史台监察使司一行已经抵达了河北。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