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也算是造福百姓的好事儿。”
他道,
“还有别的事儿没?没事儿我回去上课了。”
哒哒!
“喂喂喂,你什么时候读书这么上心了?不需要你读的时候,偏偏还用功上了!装给谁看呢?”
朱元璋敲了敲桌子,不悦的道,
“叫你一起商量,那是重视你的意见!别不珍惜!懂不?”
“老实坐下,中午饭你爹管了!”
朱橘无奈,只得乖乖坐在了朱标的身旁。
闲散王爷这四个字……好像真的是越来越遥远了。
不知不觉,他竟然已是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
“祈雨的事儿先不论,今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科举。”
朱元璋正色道,
“底下的人,好像对科举都不是很热衷,咱在朝会上提了几次,所应之人寥寥无几。”
“你俩谁说说,这是为何?”
朱标看向朱橘。
“小弟,你说说?”
他把展示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朱橘倒也没有推辞,张口就来:
“这还不简单?怕科举选上来的人,抢走他们的资源和权力呗。”
“不开科举,选官只能用推荐制,也就是大官推小官的形式,这种形式下,小官必然唯推荐他的大官马首是瞻,权力依旧被大官所攥取,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而开了科举之后,那些新科进士举人全都是天子门生,只对皇帝感恩戴德,并不搭理朝中的那些元老。而资源是有限的,官位就跟萝卜坑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多的!被科举进士占了坑,元老们的权力就会缩水了。”
“如此,他们岂会愿意?能不反对就不错了!”
一番话语,听得朱标目中异彩连连,抚掌拍手。
“说得真好!小弟,你这是一针见血啊!”
他赞许道,
“看来,你在政治上还真是有天赋!而且还在我之上!”
“这事儿,我琢磨了半天,都没你这几句说的透彻!”
这一顿夸,听得朱橘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没有没有,大哥谬赞了,我瞎说的。”
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只是有着现代人的视角,能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罢了!况且,初中历史课本上就写过,科举制对封建王朝具有划时代意义!
“说得好的时候,也不用刻意谦虚。”
朱元璋捻了捻胡须,轻哼道,
“算你小子有些见地。不错!朝中大臣对科举兴致缺缺,那是因为科举会损伤他们的利益!”
“可这,正是咱们要做的事情!若一直采取推荐制,到时候一气连枝,整个朝廷都被他们给把持了,咱成什么了?成傀儡了!”
“所以说,他们越是不乐意,咱就越是要操办!正如你所说,咱需要一批对咱感恩戴德的天子门生,而不是那帮躺在功劳簿上打算吃一辈子的老油条!”
“所以说,科举,刻不容缓!”
朱标点了点头。
“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道,
“朝中一些清流,倒是对科举较为支持,比如宋师傅、刘师傅,还有一些御史、翰林学士之类的。”
“我觉得,可以让宋师傅担任主考,刘师傅担任副主考,操办咱大明第一场科举,您觉得怎么样?”
听到这话,朱橘眼睛一亮。
“大哥,英雄所见略同!”
“我当时也跟老爹说过,这两位公正廉洁,才学又高,可以担此大任!”
朱标转过头来,兄弟俩相视一笑。
“呵呵,你们啊,还是想的太过于美满了。”
朱元璋抚须道,
“科考可是个香饽饽,主考和副主考,都是美差。宋元士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拜当年的主考为座师,这你们应该也知道一些吧?”
“这好处要是都让刘伯温和宋濂得去了,淮西那帮家伙,能甘心吗?”
“况且,咱也不想让第一届科举的士子全都成了宋濂、刘伯温他们的门生,还是得匀一匀……咱近来对李善长过于冷落,这一回,就启用一下他吧,想让这些大臣们给咱干活,偶尔给颗甜枣还是应该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