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以前还是唐朝、宋朝、元朝呢!若要复古,您干嘛要开创一个明朝?”
朱橘又道,
“开创,开创!咱们大明朝,是您开创出来的新王朝!新王朝就该有新气象!何必要厚古薄今?”
“历朝历代,最能干的那些大臣,是做文章最好的嘛?多数不是!理论和实践,往往有巨大的差别,不然也不会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了。”
“能把这种科考题目答好的,有可能是大才,但更大概率是空谈家、幻想家和书呆子,您觉得呢?”
朱元璋:“……”
朱橘的话语,一时让他有点哑然。
这小子说的,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啊!
“那按照你的意思,该怎么出题呢?”
朱元璋沉默片刻,方才开口道,
“要是只会批判,没有解决办法,那你给老子滚蛋!比空谈家更叫人讨厌的,就是所谓的批评家!”
朱橘哈哈一笑。
“我既然批判了,那自然就有解决办法。”
他昂首道,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大明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如果说是在王朝鼎盛时期,招揽一些能写锦绣文章的,那也没什么,软实力也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嘛!可现在大明的硬实力都还没跟上来,那这些写文章的就得往后稍一稍,目前急需的,是胸中有丘壑的实干家!甚至是一些特长生!”
“据我所知,全国现在水利不通,北边干旱了,南边却闹洪涝,用民间的俗语说,那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老爹,你也因为这事儿发愁,对吧?咱大明都没几个水利专家,想派人去兴修水利,都不知道找谁。”
朱橘到底还是跟在老朱身边盖了那么多章的人,说是不看,其实也看了不少奏疏了,对于政事,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啊!”
朱元璋闻言,顿时有些怅然,道,
“修建水利,得有技术!这玩意儿不能乱来,乱来不但会劳民伤财,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
“这些日子,咱也有翻阅一些关于黄河改道的记载,多数都是越改越糟糕,越改越干旱!费了那么大劲儿,结果弄的一团乱麻……”
“搞的咱都有点想去都江堰瞧瞧了,都说李冰父子所治的都江堰乃是天下奇观,咱也想领略一番,他是怎么弄的。”
“水利……难啊!”
听得出来,老朱此刻思路还是没有清晰。
水利这玩意儿,大力出不了奇迹啊!
“对啊!这是难事,对于咱们大明来说,也是国家大事!需要一些懂水利……也不说懂水利了,最起码在这方面有思路、肯钻研、肯下苦功的官员去顶岗。”
朱橘正色道,
“既然需要这样的官员,那咱们就得往这个方向筛选人才!别什么诚啊,德啊的了,那都没用!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但考专业性的题目不一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放不了空炮!”
一番话语,听得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朱橘也不着急,他知道老爹的想法会被扭转了,因为大明第一劳模就是头号实干家!
“有点意思……不过,也不能全考水利吧?”
半晌后,朱元璋颔首道,
“又不是只有水部缺官,朝廷有很多部门都缺官啊!”
朱橘嗤笑一声。
“老爹,你这脑袋还是没有转过弯来啊!”
他道,
“我招的是水利专家吗?我是通过这种形式,招揽有想法有本事的实干家!”
“这样的人,你让他们搞水利能搞好,搞别的就搞不好了?其实他们一样能搞好!这样的人,掌握了做事的方法论,那就是一颗万能钉子,你把它钉在哪里,它都能楔进去!”
“再说了,如果是我出考题,也不可能干巴巴的就一道水利专业题啊!我肯定也得引经据典,加一点内涵进去,这样一来,既能问政,又不失文化素养的考察。”
“我跟您这样说不清楚……这样吧,回头我给您写个考题样本,您老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听完,神色略有几分狐疑。
看这小子煞有介事的模样……难不成真有他吹的这么好?
“行,光说不练假把式,你把题目写出来,咱看了自然就知道深浅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