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事儿,他是完全交给朱橘去干了,所以也是到今天,老朱才真正看到几人的真面目。
“参见陛下。”
三人皆是跪伏下来I,心中忐忑。
到底是皇帝陛下啊!都不用怎么说话,光是坐在那里,都叫人心里发寒!
听说你们三人,得了功名之后还去逛了青楼?”
朱元璋忽的道,
“那可不是什么好去处,作为大明的官员,要注意形象。”
三人:“!!!”
“陛下恕罪,我等一时糊涂,才……”
解开三人吓了一跳,全都把脑袋磕在了地砖上。
“年少不要太轻狂,有才之人,往往放荡不羁,但这样的人,可以小用,不堪大用。”
朱元璋训诫道,
“你们是大明朝第一次科举的一甲前三名,是监国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
“咱对你们的期望,可不仅仅是小用之材。你们,要可堪大用!”
“如今在内阁行走,要多向前辈学习,这是你们这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趁此机会,好好打磨自身。”
“如若再有轻狂之举,咱就要把你们打发到山沟沟里去磨炼了,人教人教不会,那就只能用事儿教人了!”
三人闻言,心神皆是一震。
“谨遵陛下教诲!”
砰砰砰又是一顿磕头。
朱元璋抬了抬手,正色道:
“这几日,咱淋了雨,身体略有几分不适,特殊情况下,让吴王担任了监国一职,代咱执政。”
“总体来说,还算平稳,也有一些创新的地方,比如说这个临时内阁的设立,还有他刚刚鼓捣出来的枢机处,咱倒是觉得,都有点意思。”
“大明,是一个新王朝!新王朝当有新气象,依咱看来,也不必照抄前朝!几百年前的老东西了,他未必就好!咱是要让大明超越汉唐的,没有革新,何来超越?”
“所以,咱绝不排斥革新!有好的革新,对大明发展有利的,对江山社稷有利的,咱也会启用!”
众臣闻言,终于恍然。
看来,陛下对于吴王这几日的表现,是比较认可和满意的!
“不过,咱听说,因为吴王的一些革新,民间还产生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谣言。”
朱元璋忽的神色一冷,道,
“有说咱死了的,有说咱和太子都被软禁了的。”
“啧啧……这谣言,可真敢编!胆子真是够大!平时非议一下国事,咱也就不计较了,可现在,竟然都咒咱死了!”
“来啊!把这几个谣言的始作俑者带上来!”
毛骧应声领命。
须臾间,七八个身穿囚服,模样惨然的囚犯被带了上来。
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挂着极重的镣铐和枷锁。
虽然只是编造了一些谣言,可谁叫他们编排的是皇帝?
给他们的待遇,自然是重刑犯的待遇!
看到这几个人,胡惟庸的眉头突突的跳了起来,他迅速低下头去,不让任何人看到他此刻的表情。
“跪下!”
“跪下!”
噗通!噗通!
八个重刑犯被按在了地上,此时此刻,他们皆是一副行尸走肉的模样,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显然,在毛骧的手底下,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就这八个,还有吗?”
朱元璋沉着脸道,
“谣言能够传起来,可不是八个人就可以做到的。”
“其他传播谣言的人呢?都抓了吗?”
毛骧拱手应声道:
“回陛下,这八个人属于是谣言的根源,根据微臣的探查,最早就是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之后,谣言才广为传播的。”
“至于传播者,如果议论一番就算作传播的话,那……整个应天可能有成千上万人参与了此事,挨个抓肯定会有冤枉的,但要是挑着抓,却又可能会有错漏的。”
“人数众多,微臣一时不好下手。”
这要是全抓起来,那估计监狱都装不下了!
毕竟,谣言本身就是茶余饭后,人们的一种谈资,越是猎奇和刺激的,讨论的人就越多,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头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