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186章 不是...李二,大唐这回真的药丸了(2/4)

记者们。

    记者们纷纷摇头,表示我不道啊。

    因为这家报社叫“长安报社”,并不叫“大唐报社”,消息来源主要局限在长安一城而已,对其他地区的动向并不清楚。

    “长安有的是外地来的商人,你们问了吗?”李明敲敲桌子。

    “呃……”面对社长的诘问,主编裴行俭有些惭愧地回答:

    “贩夫走卒之事,我们确实不太清楚……”。

    大家毕竟不像李明开着天眼也没有在辽东熏陶过,思想仍然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

    除了李明派下来的舆论宣传任务以外,取材重点下意识地按“帝王将相”、“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

    所以,报纸内容主要集中在朝廷动向上,对市井街坊、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动向,关注甚少。

    “唉……我也不是在责怪你们。”李明开启了责怪模式:

    “老百姓爱看宫斗故事,而你们接近皇宫取材方便,根据成本收益计算,这么决策也无可厚非。

    “但你们也要多多关注民间,做好我的……做好朝廷的耳目喉舌,为治国理政提供依据啊。”

    “您教训得是……”裴行俭唯唯诺诺。

    可怜的小裴背后,狄仁杰和来俊臣倒是腰板笔挺。

    李明朝他们招招手。

    两人好奇地探下脑袋,结果一人挨了一个爆栗。

    “就算主编裴行俭有九成的错,但你们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李明反问。

    来俊臣还是一脸油腻的笑容:

    “嘿嘿,明爷,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工作内容真的只限于‘朝廷’啊。”

    只限于朝廷命官……狄仁杰在心里补充。

    行行行,跟我玩官僚主义推诿塞责是吧……李明气鼓鼓地离开报社,回到了西市的街道上。

    他意识到,自己的情报工作确实还存在盲点。

    辽东的情报委员会主要对外,因为辽东本地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有各委员会负责报送,他了如指掌。

    长安的肃反委员会主要针对官僚体系,是收集官场情报、搞渗透暗杀的谍报机构。

    他还缺哪一块?

    他还缺在辽东以外收集社会经济情报的机构。

    虽然他能在房玄龄的尚书省看到全国各州县的大数据,也能写信询问幽州刺史崔民干。

    但辽东以外基层官吏报上来的数据,呵呵,也就只能“仅做参考”了。

    准不准另说,时效性是肯定不够的,数据说不定都是去年的了。

    但一些重要的市场信息,比如铜铁这类常用金属的交易价格,是瞬息万变的。

    大唐一年的铁产量也就一二百万斤,合计一两千吨,只要交易稍有波动,就可能导致价格剧烈震荡。

    加之各地之间运输不便,各地的市场实质上是半封闭的,市场容量越小,价格波动就越剧烈。

    这显然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冲击。

    要提前应对预防此类事件,就必须及时掌握各地的关键经济数据信息。

    “只是,在我统治全国并全面改革之前,想要得到实时而准确的全国数据,是不太可能的。

    “退而求其次,我应该从民间入手,收集乡里坊间的民生情况,定性而非定量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动态……”

    李明一边思考着,一边在披甲护卫的簇拥下,徜徉在西市的街道上。

    “明哥~明哥!”

    思考之中,李明隐约听见好像有人在叫他。

    紧接着,前排的甲士骚动起来。

    卫士们捉住了一个人,把他反手按在地上。

    “发生了什么?”李明顿时警惕起来。

    甲士们牢牢护卫在李明左右,严肃地说:

    “殿下,一个可疑的突厥人突然靠近,疑似图谋不轨!”

    突厥人,又来?……李明的心吊到了嗓子眼。

    “哎哎,明哥,是我啊!执失步真~”

    那个被甲士迭罗汉一般压在地上的可疑突厥人,鼓起最后一口气,发出虚弱的口申口今。

    …………

    “哎呀哎呀,要不是明爷及时搭救,我怕不是要被压死……”

    路边茶摊,执失思力一边喝着茶压惊,时不时心有余悸地瞟一言威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