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霜拍了拍他的肩膀:“长歌,你要是组建护村队,我可以帮忙出资。不过,这笔账你可得记着。”
叶长歌微微一笑:“放心,清霜,你的投资不会白费。”
盐业作坊的成功为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叶长歌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他也意识到,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接下来,他需要未雨绸缪,为村庄的长远未来做好准备。
盐业作坊的成功为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但叶长歌深知,盐业只能是村庄经济的一个起点。如果要让村庄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发展更多样化的产业。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纺织业。
纺织品不仅需求量大,而且利润丰厚,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解决村庄中女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叶长歌召集村民开会,提出了建设纺织作坊的计划。
“大家看看,现在盐卖得不错,可盐毕竟是有限的。村里的田间地头也有许多妇人闲着,不如我们再建一个纺织作坊,既能用上村里的棉花,也能为大家多找一条赚钱的路。”
台下议论纷纷,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
刘大婶站起来问:“长歌,咱们村会纺织的人可不多,这作坊能成吗?”
叶长歌笑着说:“放心,我已经从镇上请了两位纺织师傅,专门教咱们村的妇人。只要肯学,肯定能做出来。”
二柱忍不住插嘴:“长歌,纺织的活儿挺麻烦,咱村这条件行吗?”
叶长歌点头:“是麻烦,但纺织出来的布,镇上的商人抢着要。我们只要能做成,肯定不愁销路。”
顾清霜在旁边补充道:“布匹的利润比盐还高,只要你们照着长歌的计划干,绝对有前途。”
众人议论了片刻,最终同意了叶长歌的提议。
很快,两位纺织师傅带着一批织布机来到了村里。村民们第一次见到织布机,都感到十分新奇。
“这东西咋用啊?”刘大婶一边好奇地摸着织布机,一边向师傅发问。
“别急,慢慢学。”叶长歌安抚大家,同时安排了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优先学习织布技术。
师傅们从纺纱开始,一步步手把手教村民操作。起初,村民们动作笨拙,经常把纱线弄得乱七八糟,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渐渐上了手。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第一批布匹终于织了出来。刘大婶捧着自己亲手织的布,高兴得合不拢嘴:“长歌,这布真成了!你看这布面,多结实!”
叶长歌拿起布匹,检查了一番,点头道:“不错,质量比我预想的还好。大婶,你可是真有手艺!”
村民们的干劲更足了,纷纷投入到纺织的生产中。
纺织作坊初步运作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布匹产量虽然上去了,但质量并不完全稳定。有些布匹的纹路不够均匀,有些甚至出现了破洞。
村民们有些泄气:“长歌,这活儿也太难了,咱们这些人恐怕不成。”
叶长歌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召集师傅和顾清霜商量解决办法。
“师傅,问题出在哪里?”叶长歌直接问道。
一位师傅挠了挠头:“长歌,这些妇人心思细是细,可织布的机器有点旧了,操作起来不够顺手。”
顾清霜插话:“既然这样,不如让人改装一下织布机?”
叶长歌思索片刻,点头同意:“好,我去请镇上的工匠,让他们帮忙改良织布机。”
经过几次调整,织布机的效率和稳定性果然得到了显著提升。
布匹生产出来后,如何将其卖出去又成了一个难题。镇上的布行多由大商人掌控,叶长歌想要插足并不容易。
“清霜,这布匹怎么卖?”叶长歌请教顾清霜。
顾清霜笑了笑:“长歌,你忘了我是谁?这事交给我就行。”
她带着几匹布样来到镇上的商行,与一个叫周大庆的布商洽谈合作。
周大庆仔细检查了布样,面露惊讶:“这布的质量不错啊,没想到你们村也能织出这么好的布。”
顾清霜微微一笑:“周老板,这可是我亲自监督的产品,怎么样,愿不愿意合作?”
周大庆笑了笑:“只要价格合适,合作没问题。”
很快,第一批布匹成功卖出,叶长歌和村民们获得了第一桶金。
随着纺织作坊的运作逐步稳定,村庄发生了显著变化。
刘大婶一家因为织布挣了钱,终于修好了破旧的屋顶;二柱家的小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