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为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夜色渐深,村庄中依旧灯火通明,洋溢着繁忙和希望的气息。叶长歌站在祠堂门口,望着眼前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暗下决心:下一次航行,他将带领船队走得更远,带回更多改变村庄命运的财富与机遇。
叶长歌站在码头,目送最后一艘满载香料的商船离港。他的内心却并未因近期的丰收而满足,而是开始思索如何让这份成功延续下去。
苏锦瑟走上前,轻声问道:“你又在想什么?是担心下一次航行的事吗?”
叶长歌微微一笑:“这次的收益不错,但南洋的贸易只是一个开端。我想的是,如何让村庄不依赖某一次成功,而是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苏锦瑟点点头,目光坚定:“你是想建立一条稳固的商贸网络,对吧?”
叶长歌看向远方的海平面,说道:“没错。一次贸易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建立起一个长期的海上贸易体系,就能真正改变村庄的命运。香料、陶瓷这些东西在中原受欢迎,但南洋也有许多我们需要的资源,比如木材、药材。我们可以用手工业产品交换,形成双向的商贸关系。”
“这需要更多的船只、商队,以及可靠的伙伴。”苏锦瑟语气中透着一丝担忧,“但我们目前的资源是否足够支撑这样的计划?”
叶长歌露出一丝笑意:“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更多愿意加入的力量,不仅是资金支持,还有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翌日,叶长歌召集了村中的主要家庭,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大会。
“各位,”他环视了一圈,开门见山地说道,“这次航行证明了一件事:我们有能力走出去,也有能力带回财富。这不仅仅是我的胜利,而是我们整个村庄的胜利。”
台下响起一片低声议论,许多人脸上带着期待和疑问。
“但仅靠一次航行还远远不够,”叶长歌继续说道,“南洋的商机广阔,未来我们还会继续远航,但这次,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不仅是加入船队,更是在村中建设加工坊、发展手工业,为我们的贸易提供更多支持。”
一名年轻人站起来问道:“叶大哥,我们可以做什么?是不是只有船员才能参与?”
叶长歌笑着摇头:“不,大家都可以参与。比如家里的妇人,可以学习如何制作陶瓷的装饰纹样;老人们可以教授纺织技术,让我们带更多的丝绸出去交易;年轻力壮的,可以加入船队,学习航海技能。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村庄一定会变得更强大。”
村民们的情绪逐渐高涨,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苏锦瑟站在一旁,适时补充:“这次航行的收益,已经让村里看到了希望。接下来,我会资助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加工坊,并免费教授制作技艺,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能。”
几天后,叶长歌带领一批村民前往城镇采购新船。他亲自挑选了几艘坚固且装载量更大的货船,并雇佣了一批有经验的船工,帮助村民学习如何修理和保养船只。
“这几艘船不仅能运更多的货物,还能适应更长距离的航行,”叶长歌对苏锦瑟说道,“有了它们,我们可以探索更远的海域,甚至尝试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苏锦瑟点头:“而且这些船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地商人前来合作。我们的码头也需要扩建,才能容纳更多船只。”
两人达成一致后,便开始着手规划村庄的港口扩建计划。
村庄的变化吸引了附近几个村落的关注。一些外村的商人闻讯而来,希望能够加入叶长歌的商贸网络。
“叶公子,我们村里有许多上好的木材,如果你愿意合作,我们可以低价供货。”
“还有我们村,妇人们擅长织布,能做出精美的绸缎,价格也比城里的便宜。”
面对这些主动前来的合作请求,叶长歌并未一口答应,而是耐心地与他们商谈条件。他提出的要求很简单:必须严格保证货物质量,同时接受村中的统一管理。
最终,有三家村落的商人正式加入了叶长歌的计划,为他的商贸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货物的流通日益频繁,村庄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新建的加工坊每天灯火通明,村民们热情地忙碌着;扩建后的港口变得井然有序,停泊的船只络绎不绝。
苏锦瑟站在高处,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道:“以前的村庄一片荒凉,如今却成了这片区域的贸易中心。长歌,你的愿景正在实现。”
叶长歌微微一笑,语气却依旧平静:“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扩展贸易网络,以及如何应对可能的竞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