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情报王》

286 2007年的明星,都是自己撕(2/6)

的位置。

    颜礼和王忠军达成一致,刘老板就直接联系苏芒调整环节了。

    华谊和易安两方敲定,他们的人肯定没问题,童大为也会帮忙,章子衣和小燕子会不会卖面子还得看苏芒的联络。

    不过问题不大,真不卖面子,那就换人。

    真要是搞出这样的名场面,谁不在反而谁尴尬,四旦双兵,双兵不好换,四旦可没说不能换人。

    苏芒去联络,颜礼和王忠军一反刚才的剑拔弩张,又乐呵呵的聊了起来。

    近一年来,华谊策略有所转变,电影方面主要就放在《集结号》上,此外就投资了两部小成本。

    不过,相比于电影策略的紧缩,在艺人经纪和电视剧领域却是大刀阔斧。

    一边嗷嗷签人,一边重点投资出品电视剧,据颜礼所了解,依靠工作室+外拉投资模式,今年在拍和明年预拍的项目,已经超过了十部。

    从纸面上来看,华谊也成了产量堪比易安、海润的电视剧新巨头。

    而华谊投资电视剧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扩散影响、消化艺人,以及盈利。

    靠风险极大的电影盈利难度太高了!

    华谊目前能够稳定赚钱的也就一个冯小刚,光靠一个冯小刚拍电影,华谊是上不了市的,而且这种高依赖某个人的模式也会影响股价。

    所以华谊才会大肆进军电视剧市场。

    实际利益能赚多少不好说,但至少声势大,也能赚钱,整个公司的盈利模式相对平衡。

    颜礼和王忠军聊的就是华谊电视剧发行合作,华谊不可能把整个电视剧发行交给易安,免得受制于人。

    但个别盈利高项目,交给易安发行可以赚更多的钱,华谊也不排斥。

    不过这种方法,华谊明显占便宜,拥有发行主动权的易安,自然要趁机扒拉点好处。

    能投资最好,投不了也安排几个角色,再不济给霍丝燕争取争取。

    上次逼的《鹿鼎记》用霍丝燕,给颜礼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睡华谊的人,用华谊的资源结账,霍丝燕拍着公司的戏却最感谢自己,有一种NTR的刺激感。

    而且这样的玩法更安全一点,把自家资源划拉给某几个女人,傻子都看出来同颜礼有一腿。

    颜礼不怕,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得些清净。

    除了合作,也聊了一些项目的运作。

    华谊有钱的,但绝对撑不起这么一摊子,也不敢撑,不然资金链一断,王家哥俩就等着跳脚吧。

    所以华谊的电视剧项目运作和颜礼之前预估的也差不多。

    华谊出渠道、艺人、招牌和少部分投资,多数项目负责人还要出去外拉投资,甚至搞出了所谓的预售。

    说白了,先和电视台接触。然后拿一部分定金,然后用定金的钱来拍剧。

    这种情况在圈子里不少,但电视台也不是傻子,想这么玩,少不了被压价,而且不是什么项目都可能让电视台提前掏钱。

    华谊电视剧可以大规模搞这个,全靠华谊的招牌顶。

    毕竟是大公司,再怎么着,也不用担心剧组交不了剧和跑路。

    不过这么一来,虽然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剧组的未来利益。

    同时,这种拿公司招牌做抵押的做法,风险不小。

    万一要是几个项目玩砸了或者连续扑街,对公司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影响,进而使得合作方和电视台改变态度。

    说白了,这就是为了扩张而透支公司潜力。

    艺人经纪是这么玩的,电视剧业务也是这么玩,只要报表好看,只要能够上市,隐患和代价回头再说。

    还是那句话,就算出了问题,也是整个公司的所有股东和股票持有者一起买单。

    颜礼有时也感慨,不怪华谊发展的快,这哥俩有时候是真不当人。

    像颜礼的易安,或者海润等传统影视公司,一方面顾忌节操和行事谨慎,一方面舍不得一部戏一部戏堆积起来的声望和招牌。

    做生意,底线低和高各有好处,但就上市速度而言,底线低操作更容易。

    于胖子在旁边也是大开眼界,不过博纳的项目基本围绕电影,没精力涉及电视剧。

    而电影和电视剧商业逻辑不同,他也只能借鉴一二,却无法形成模仿。

    聊着天的时候,慈善夜也终于正式开始。

    苏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