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178章 回本了(2/3)

三合一!

    “你比我们更清楚,宗教片在北方邦的杀伤力,这里有近一亿人口的印度教徒。”

    巴拉姆被骚到了痒处,他当然了解北方邦的观众。尤其是男性,他们一定会为里面的某些镜头疯狂的。

    “走院线没问题,不仅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肯德邦,都在我的发行区。我认识北印度每一家影院的老板,但你们得答应我一个条件。”他说。

    “什么条件?”罗恩和希夫不约而同的问道。

    “东北几个邦的发行权,打包卖给我。”巴拉姆口气很大。

    他的渠道遍布北印度,知道哪个地区,什么影片受欢迎。

    东北那片因为土地和人口规模有限,在宝莱坞一直不太受重视。

    但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发行商紧盯的肥肉。

    出品方不愿浪费精力走院线,他们可以呀。

    只要出一小笔打包费,买下发行权,接下来这些地区的电影市场,都由他们主导。

    罗恩同意了巴拉姆的要求,他们确实没精力、也没渠道,去关注那些地方的院线分成。

    最后一番讨价还价,东北几个邦的发行权,被巴拉姆以80万卢比买断。

    “电影拷贝,什么时候能送到?”巴拉姆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一周,我们还准备了些宣传手段,这可能需要你的配合。”希夫回答。

    “没问题,我和很多报社的关系都不错。”这本就是巴拉姆作为发行商的职责。

    敲定合作细节,双方立刻就开始忙活起来。

    巴拉姆负责去联系院线和报社做推广,罗恩他们则要确保拷贝及时送到。

    制作一份35mm胶片拷贝的成本大概在2万卢比,整个印度有几千家影院、上万块荧幕。

    当然不可能每家分一个,那样的制作成本会高的吓人。

    惯例做法都是某一地区,共享几块拷贝。只有孟买、新德里这样大城市的豪华影院,才会有独立拷贝分配。

    《礼赞难近母》是低成本片,也没指望在南印度大规模上映,所以拷贝全部由几家影院共享。

    根据北印度的市场规模,三十几份拷贝就足够了。

    印度电影上映,不是挑某个日子齐齐发动。而是每个邦各不相同,一部影片往往能在这片次大陆上放个两三年。

    最先是北方邦,接着是比哈尔邦,依次轮下来,数十份拷贝就能满足放映需求。

    说来,为了制作这些拷贝,整个剧组的片酬都还欠着。包括导演、男女主角在内。

    这不是罗恩抠搜,而是宝莱坞都这么干。

    电影大卖,自然皆大欢喜。电影亏损,那也别提片酬的事。

    说到底,这几个月下来,罗恩一直在白嫖。

    不过希夫丝毫不慌,他在来之前已经听到了好消息。

    “我们电影的成本已经赚回来啦。”

    “怎么说?”罗恩最近一直在北方邦,不清楚孟买的事。

    “Tips唱片公司,买走了电影音乐卡带的版权,200万卢比哟。”

    “哇,玛丽她们还是很有手段的。”

    “两位小姐确实厉害,那个陶拉尼可是狠角色,很少有人在他手里讨到便宜。”

    “现在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稳赚不赔了。”

    这算是个意外之喜,但也是宝莱坞的特色之一。

    一部印度电影最早的金主,其实是购买音乐版权的唱片公司。

    印度人喜欢歌舞,当然也喜欢音乐。大街小巷的音响里,到处飘荡着宝莱坞的乐曲声。

    就连贫民窟的小孩,都可以在电影上映不久后,就熟练的唱出主题曲。

    通常只要录制的歌曲不太差,唱片公司都会对宝莱坞电影的音乐卡带感兴趣。

    《礼赞难近母》有五首歌曲,演唱者也小有名气。

    罗恩之前已经听过一遍,不得不说,阿三在音乐造诣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那几首歌真的很好听,旋律朗朗上口,记忆点很足。

    唯一的缺陷,就是歌曲数目太少了。

    理想状态下,唱片公司希望一部电影能有八首歌,这样音乐卡带的两面都能录到。

    玛丽原本的打算是能录满音乐卡带的一面,另一面干脆用背景音乐替代。

    但回到宝莱坞进行后期制作时,她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