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毌丘俭伐高句丽之战(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一、战争起因

    244年,高句丽实力渐增,膨胀了起来,在位的东川王位宫决定攻曹魏。

    沛者(大加类职官)得来苦谏,位宫不听,于是发兵,攻破了辽东郡的西安平县(丹东)。

    毌丘俭闻讯,决定征讨高句丽。

    二、双方兵力

    魏军:步骑万余人。

    高句丽军:步骑二万。

    三、进兵路线

    史书语焉不详,只说毌丘俭从玄菟郡出发,那么其实就是经抚顺进入浑河河谷,向东,再折向东南,度入苏子河河谷(南苏水),然后再向东南,度入富尔江河谷(沸流水),继续向南,最后抵达浑江河谷(盐难水)。

    而从毌丘俭与高句丽先战于沸流水,复战于梁口来看,全都对上了,就是燕王邵裕的进军路线。

    这里科普一下:浑河向东流,然后在东南方有苏子河汇入(南苏水)。苏子河东南,有富尔江,富尔江向南流,与太子河(梁貊水、梁水)、浑江在梁口附近交汇。

    到了梁口,离丸都不远了。

    高句丽军的出兵方向应该是自丸都出发,经苇纱河北上,然后渡过浑江,再沿着富尔江河谷向北,与魏军在富尔江河谷某处相遇。

    四、战斗过程

    两军第一战在富尔江(沸流水),时间是244年8月。

    魏军说自己胜了。

    高句丽人说魏军败了,“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

    好家伙,魏军总共就万人,被斩首三千,还不崩了?

    很快,双方第二战爆发,地点在第一战的南边,靠近浑江的梁口——说实话,如果魏军第一仗败了,他们怎么又往南前进,战线越来越靠近丸都了?

    聪明的书友一定想明白了,战线是骗不了人的。

    第二战:魏军说自己胜了。

    高句丽人说自己先胜后败。

    看看他们的史料: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三国志》说是梁口,应该是一个地方,就是太子河(梁貊水)某处,在沸流水以南。

    (高句丽军)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

    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毌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

    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

    这段史料非常可疑,大部分都不能信。

    毌丘俭本身就万余人,先被斩三千余人,第二战又被杀三千余,然后带着剩下的几千人列阵,大破高句丽军队是吧?

    双方唯一认可的就是东川王位宫战败后,带着妻子及千余骑奔东沃沮。

    毌丘俭遂围丸都,冬十月,绕后攀岩将其攻破,屠城,毁丸都,杀八千余人——应该围城了两个月。

    曾经苦劝东川王的得来一家得免,“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打完撤军,收工。

    但事情没完……

    五、第二回合

    245年,东川王再挑衅曹魏,复叛,毌丘俭又率军攻来。

    东川王没敢打,望风而逃——是不是觉得他们很贱?又菜又爱玩。

    毌丘俭攻破了东川王的都城国内城——位于丸都城旁边,曾经当过都城,可以理解为德里和新德里。

    这一次就追得狠了。

    毌丘俭亲自坐镇丸都废墟,兵分两路,追捕东川王。

    中国史料说东川王奔买沟(今朝鲜会宁),高句丽史料说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岭。

    玄菟太守王颀在竹岭追到了东川王,击溃其残部,东川王逃跑——这一段中国史料写得比较简略。

    高句丽史料写得跟故事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强行加戏——

    ……至于竹岭,军士分散殆尽,唯东部密友独在侧,谓王曰:“今追兵甚迫,势不可脱。臣请决死而御之,王可遁矣。“

    遂募死士,与之赴敌力战。

    王间行脱而去,依山谷,聚散卒自卫,谓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赏之。“

    下部刘屋句前对曰:“臣试往焉。“

    遂于战地,见密友伏地,乃负而至。王枕之以股,久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