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五十八章 崔公(2/3)

军粮、十万匹骏马,操练五万精兵,横扫……”高质量男性的发言只说了一半,邵勋猛然发现怀里的女人已经睡着。

    他调整了下姿势,让女人睡得更舒服,然后默默规划广成泽的建设。

    ******

    七月底的时候,邵勋在芝兰院接见了一批来自河北的客人。

    为首之人名叫崔功,别人都唤他“崔公”,听闻是卢志的旧识。

    崔公一脸晦气,盯着邵勋看了许久,最后才说道:“君侯怕是不知道老朽在石勒军中待过吧?”

    “哦?竟有此事?”邵勋哈哈大笑,道:“去年伐汲桑,终与崔公缘悭一面,殊为可惜。石勒其人如何?”

    “有雄心壮志,知民生疾苦,眼下或还有些稚嫩,将来必为君侯大患。”崔功说道。

    “那就是说,眼下石勒还不如我。”邵勋说道。

    “石勒已有上万骑,君侯却不如也。”崔功不客气地说道。

    “石勒说得诸胡来投,骑兵确实多。”邵勋点头承认。

    “石勒之兵,器械亦不如将军部众精良。”崔功又道:“背靠大树好乘凉,将军有洛阳、许昌武库供给器械,石勒远不如也。不过,老夫在宜阳、梁县、鲁阳转了一圈,却未见得有多少工匠,何也?”

    “实不相瞒,我数次出征,也俘获了不少工匠,总计五六百人还是有的,而今安置在汝阳。”

    “汝阳?”崔功一愣。

    “在广成泽西缘。”

    “原来如此。”崔功点了点头,又问道:“此数百工匠,有多少会打制铁器?”

    “不到一半。”邵勋说道。

    其实,铁匠也是战略资源。

    铁匠之中,擅长打制武器的,更是重要战略资源。

    邵勋俘获的将近六百名工匠,主要来自汲桑、王弥二部,另有少量乃自己招募。

    这些人里面,铁匠的比例很高,这和流民军重点搜罗此类人才有关。

    但他们打制武器的本事参差不齐,远不如洛阳那帮工匠制作的武器精良。

    邵勋将他们安置到了广成泽西面新设的汝阳防——此防安置三百府兵,目前只到位了二百余,未来将与南山防一起,承担起汝水上游的防务。

    这批铁匠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制农具,然后出售给府兵使用。

    其他时候,他们也承担修理军用器械的任务,以弥补训练损耗。

    铁匠之外,还有约三百名木匠、篾匠、漆匠、皮匠等杂七杂八的匠人。

    总体而言,邵勋手里掌握的工匠资源其实不少,但比起他野心勃勃的计划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用,即便这些匠人已经在带徒弟了。

    “看样子君侯心中有数,老夫便不多言了。”崔功放过此节,又提起另一件事:“宜阳诸坞堡,只有云中坞有数十亩桑林,但年头极短。禹山坞有数百亩,也不过数年而已。金谷园三地,加起来约百余亩,但十年以上的桑林较少。听闻君侯练兵,极重用弓,为何不令百姓广植桑树?一者可多产绢帛,二者可制弓梢,这等大事,居然不重视。啧啧……”

    弓梢当然不是必须用桑木。

    但考虑到蚕桑业,这又是可以把耕战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作物,非常重要。

    而且,桑木也是非常优良的战车材料。制车过程中的碎木还适合制马鞭、刀把、木杖,利用率很高。

    “坞堡新建,庄园亦屡受战火摧残,以至于此。”邵勋先解释了一番,然后说道:“崔公所言甚是有理。然诸事繁杂,一直未曾着手……”

    “罢了。”崔功说道:“卢子道已替君侯考虑到此节。清河家家户户养蚕织布,清河绢亦行销北地,闻名诸郡。卢子道三天两头催,甚是烦人,老夫既接了鲁阳相之职,便已带了数位精于此道的典计来此,君侯只需拨下地来,招募流民即可。”

    “鲁阳县事,悉委于崔公矣。”邵勋郑重一礼,道。

    崔功坦然受此一礼,捋须笑道:“还得君侯骁勇善战方可,若战事不利,譬如河北诸郡,则万事皆休矣。”

    “河北战况如何?”邵勋问道。

    “今岁石勒寇常山,为王浚击败。”崔功说道:“以吾观之,不过是石勒小试牛刀罢了。过些时日,他必然再入河北。和郁镇邺,无兵无钱,挡不住石勒、石超二人的。王浚多年来倚仗鲜卑打仗,自己的幽州兵不好好练。而今匈奴来袭,手忙脚乱,开散府库,厚养军士,操练兵马,却不知来不来得及。真要说起来,这事和君侯脱不开干系。”

    今年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