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九十二章 吉兆(2/3)

光这一点就够了。

    非常之时,就该用非常之人。说句难听的,如果张方还在,且愿意为朝廷厮杀,刘暾都敢用他,哪怕受到外界的非议。

    巡视完西郊大营后,刘暾又去了糜晃、陈颜的营寨。

    他俩合兵八千余,其实不是什么精兵,就是司隶校尉和度支校尉的本部兵马罢了,战斗力与禁军差相仿佛。

    邵勋去宜阳,这俩会带着一批丁壮守新安道。

    因为你不知道匈奴会走哪条路过来——从大阳渡河之后,如果抄近路就走新安道,如果绕远路就走宜阳道,都得防。

    ******

    雨下了半天就停了。

    当天夜间,又下了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也很快停了。

    接下来数日,再度晴空万里,金乌高悬。

    八月十五,邵勋率众抵达云中坞,秋雨复至。

    最后一批老弱妇孺正在撤退。

    邵勋站在干涸的洛水河道内,目送所有人远去。

    “邵师,今岁要不要种麦子了?”云中坞坞主王辉上前问道。

    王辉是洛阳的二期的学生,今年十九岁,管理云中坞两年半。

    此番大撤退,他心中有些难受。

    五月下旬收完冬小麦后,他们没有闲着,一直按照当初邵勋编纂的农书在养护田地。

    大旱之年,依然想方设法找湿润的淤泥,混入人畜粪便之中搅拌,作为肥料积存起来。

    如果九月种下小麦的话,来年收成一定非常好。

    这不是几年前了,宜阳三坞的田地现在较为成熟,养护非常得力,又地近洛水及其支流,乃上好的水浇地,价值难以估量。

    “罢了。”邵勋摇了摇手,否决了。

    这才下了两三场雨,且并不大,暂时没有种地的条件。

    再者,这里有极大可能变成战场,别搭进去了种子,最后却颗粒无收。

    河道里响起了一阵阵的马儿嘶鸣声。

    骑督段良手下的人正在牧马。

    大旱之年,草木焦枯,洛水河道成了草原。盖因这里的泥土相对湿润,且很多较深的河床形成了积水潭,周边水草丰茂,鲜嫩多汁,马儿非常喜爱。

    此君在野马冈之战立下大功,封县侯够不上,最后给了他个很少封的亭侯,另赐财货若干。

    这次调拨骑兵随行,段良是主动要求来西路的。

    跟着邵勋打仗能立功受爵,跟着王堪、曹武、王旷等人,连命都不一定能捡回来,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当天下午,大军继续西行,前往金门坞。

    邵勋半途拜访了一泉坞坞主杜耽、杜尹兄弟。

    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信使自郡城方向而至,言刘聪率军南下,克陕县,直奔弘农,太守垣延举城而降。

    “这……”杜耽闻言十分吃惊。

    “府君有兵三千,为何降贼?”杜尹也有些不解。

    邵勋沉默了一会,暗叹刘汉真的起势了,名声大了。

    搁以往,这些太守们顶多打不过跑路,降贼的极少。

    河北就不谈了,那是司马颖的地盘,天生跟朝廷不太对付,跑路、降贼的不少。但直面匈奴一线的并州,却没有那么多恶劣事件。

    可今年已经出了一个上党太守庞淳降贼事件,这会弘农太守垣延也降了,情况有点不大对啊。

    大晋再输下去,投降的只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没人输了,也就该灭亡了。

    “杜公,贼势猖獗,宜阳这边该同心协力了。”邵勋说道。

    杜耽叹了口气,有些犹豫。

    一泉坞甚为坚固,人丁众多。前几年与邵勋做交易,又得了不少军用器械,自保之力还是有的。

    匈奴多骑军,且目标是洛阳,不一定会拿一泉坞怎么样。

    就当他们是张方好了,索要钱粮时给一些罢了,虽然今年大旱很困难,但冬小麦收成良好,眼下却是有底气的。

    杜尹则还在一旁嗟叹:“垣延此贼,先前还说弘农、陕县屡遭胡骑剽掠,不堪其扰,想把治所搬到宜阳来,幸好没听他的,不然这会宜阳都没了。真真好贼子,无君无父,吾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现在说这些有甚用?”杜耽看了一眼弟弟,说道。

    杜尹长叹一声,不再言语了。

    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