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一百零二章 磨刀霍霍(2/3)

>    “遵命。”众人齐声应道。

    吃完酒席之后,刘聪出了土城,在部落驻地转了一圈。

    有人在磨刀。

    有人在调校骑弓、步弓。

    有人在洗刷马匹。

    有人在准备捕俘的绳索。

    有人则领着一帮少年,将一些经验传授给他们,教他们如何打仗。

    以上是男人。

    女人则在为牲畜准备过冬的草料。

    还有人在挤奶、晾晒乳酪、准备干粮。

    甚至还有人在杀羊,一方面因为过冬草料原因,深秋宰杀牲畜是传统,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准备随军用的肉干。

    乳酪、肉干非常顶饿,还不占地方、重量轻,是长途奔袭的骑兵必备之物。

    刘聪看了颇为感慨。

    这么好的兵,怎么就在垣延、邵勋那里吃了大亏呢?

    他这两天一直在反思。

    邵勋这个人打仗,颇有方略。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想得很多,未虑胜,先虑败。

    进攻某地之前,第一个想到的是保障好粮道,第二个考虑的则是战败时的退路。

    简直是个老气横秋的将领!

    他才二十多岁,怎么打仗像五六十岁的老头子?一点少年意气都没有,一点豪迈激情都没有!

    但这种人破绽是真的少,让他很头疼。

    他最喜欢那种大开大合的将领,勇猛精进,同时破绽也不少,双方打得你来我往,险象环生,都有机会取胜。

    在这种乱战中,他往往能够发挥骑兵优势,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破敌。

    去年王旷若不进长平,在河内阻河而拒,想要击破这三万大军,还不太容易呢。

    但王旷就敢大举北上,最后被他的骑兵围住,一举击败。

    这一次南下洛阳,他不想遇到邵贼。那厮打仗的方法,简直让人恶心。

    不过,以后终究还是要遇到的。

    自己身上的毛病,以前就有人提过,只不过自己不爱听,现在是要慢慢改正了。

    因怒兴兵、急躁冒进、过于好胜等等,不是为将者该有的素质。更不是为人君者该有的品质,如果自己还想要得到那个大位的话。

    夕阳西下,在野外站立良久的刘聪清醒了过来,叹了口气后,朝土城走去。

    吃了亏后,他似乎成熟了不少,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

    而刘聪口中的“邵贼”,俨然大晋军界“教父”,在一批批催熟着各路将领。

    王弥、石勒、刘聪……

    接下来,却不知是哪一位“受害者”了。

    ******

    范隆比刘聪先回到平阳城,第一件事就是入城禀报。

    刘渊听闻之后,没说什么,他现在有别的事烦心。

    “陛下似有忧心之事?”范隆问道。

    刘渊看着摆在案几上的一份地图,随口问道:“玄明几时过来?”

    “就这几日吧。”范隆也说不好,只能如实回答。

    刘渊点了点头,其实他并不太关心这事。

    范隆悄悄看了一眼舆图。

    大汉发展至今,已然颇具实力。

    并州六郡,大部为朝廷攻取,刘琨几乎已被包围,就连联络洛阳,都只能走襄垣这个方向,且信使还有被捕获的风险。

    司州的平阳、河东二郡亦入手。

    关中的冯翊郡内,有依附朝廷的部落。

    广阔的河西之地,有单皇后娘家以及陆逐延统率的四部鲜卑来投。

    富庶的河北,有石勒攻占的地盘。

    这是一个横跨并、雍、冀、司四州以及河西草原部分地区的大国了。

    “粮!”刘渊拍了拍案几,叹道。

    粮食问题,始终是症结。

    从冯翊召集了万余氐人,从上郡征发了万余四部鲜卑,新兴、雁门二郡的铁弗氏、白部鲜卑万余骑,代北杂胡万余骑,外加匈奴本部两万骑、数万步军,平阳、河东还有诸坞堡丁壮、王弥部……

    这么多兵马聚集起来,消耗实在巨大。

    “最迟十月出发。”刘渊站起身,没有看范隆,而是看着外面突然而至的秋雨,说道:“范卿,你觉得该从哪个方向进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