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一百四十九章 糊弄过去了?(2/3)

是天子觉得邵勋没有司马越那么大的名气,没有宗王的身份,拉拢的难度比司马越掌权那会更低。

    这倒也不算完全瞎说。

    邵勋能力强、能打、威望高、会做人,但出身太差,总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

    天子应该是有点收获的。

    “只是拉拢将校?没做别的?”王玄有点不相信。

    “大兄,你又不是皇后,没睡在天子枕边,怎么知道天子做了什么呢?”王景风白了王玄一眼,打了个哈欠,道:“尽问些奇怪的问题。”

    被傻乎乎的大妹鄙视,王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吓唬她道:“陈侯请你腊日去吃赤豆粥。看看,他对你虎视眈眈呢,你早晚落入他手中。”

    王惠风咳嗽了一下,似乎对兄长如此吓唬姐姐不满。

    王景风听了有些发呆。

    王衍听不下去了,斥责了一下儿子,道:“年纪不小了,还这般胡闹。”

    王玄哈哈一笑,心情好多了。

    “老夫今日入宫,天子问以匈奴之事。”王衍说道:“和前些时日收自平阳的消息对上了,刘元海确实死了。伪太子刘和继位,数日内便被刘聪攻杀,现在刘聪是汉主了。”

    刘渊死后的这场权力之争,连内乱都谈不上,因为没死多少人,范围也多局限于平阳,说宫廷政变可能更准确一些。

    当七月中,刘渊卧床不起的时候,他心里预感到这次不对了,于是立刻安排后事。

    先任命了一堆宗室为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尚书令等。

    然后最关键的是——

    以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

    “录尚书事”这個职务很明显要总揽朝政了,同时又允许刘聪置单于台,等于把匈奴本部都交给了他。

    单于台类似于大行台,这个机构除了汉人不能管外,匈奴及诸部杂胡理论上皆由其管辖,位高权重。

    当然,刘渊也做了一定的制衡:以始安王曜为征讨大都督、领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领单于右辅。

    也就是说,他给了刘聪两个副手,一个是宗室侄儿,一个是匈奴贵族,分割部分权力。

    但效果如何,委实很难说。

    刘渊还给政务系统进行了分配:光禄大夫刘殷为左仆射,王育为右仆射,任顗为吏部尚书,朱纪为中书监……

    看得出来,晋人出身的降官、士族掌握了刘汉国内官员的选拔、任免、分派。

    军权方面,护军马景领左卫将军,永安王安国领右卫将军,安昌王盛、安邑王饮、西阳王璿皆领武卫将军,分典禁兵。

    最关键的禁军,绝大部分都在宗室手中。

    总体而言,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问题的。

    尤其是刘聪又“录尚书事”,又“置单于台”,权力大到没边,十分离谱。

    太子刘和继位后,被人一劝说,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弄死刘聪。

    没想到刘聪早有准备,在单于台披甲执刃等着他,而太子派过去的兵将又有多临阵倒戈之辈,于是刘聪轻轻松松杀入宫殿,干掉了刘和及其党羽。

    最后,群臣请刘聪即皇帝位。

    聪“固辞”,要让给北海王乂,因为他的母亲是单皇后,属于嫡子身份,而刘聪却不是嫡子。

    乂涕泣固请,聪久而许之。

    不过咱们聪哥也说了,我不是贪恋皇位,只是现在形势复杂,我年纪大一些、稳重一些,先帮着照看家业——“此家国之事,孤何敢辞!”

    聪哥当众宣布,待北海王长大后,再把皇位还给他——“俟乂年长,当以大业归之。”

    看看,聪哥以大局为重,忍受别人的误解,以庶子身份勉强即位,真的太不容易了。

    不过,嘲笑归嘲笑,刘汉的这次政变还是控制得很不错的。

    一切刀光剑影尽量控制在宫廷内外,没有把内乱外溢到其他地方,对百姓而言是大幸,对刘汉朝廷的公卿官员们而言也是大幸。

    “阿爷,刘聪的野心,可比刘渊大多了啊。”王玄听完父亲的介绍后,心中大震:“四五月间便是他主持的南攻洛阳之役,因刘渊寝疾而中断。这时他继位了,会不会为了威望而重拾战事,大举南下?”

    “这正是老夫担心之事。”王衍皱着眉头,说道:“按理来说,漕运畅通了数月,运进来了这么多粮食,刘聪觉得无望攻取洛阳,可能就不来了。但这人脾气很倔,却又不好判断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