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3/4)

 鲜卑人是非常喜欢具装甲骑的。在没进入中原时期,王浚就曾以大量马铠酬谢他们。

    也就是说,八王之乱时期,段部鲜卑就已经能组建数百、一两千具装甲骑了。

    整个十六国时期,具装甲骑的数量逐渐增加,铠甲越来越厚,马槊越来越粗,简直跟军备竞赛一样。

    到南北朝时,具装甲骑达到了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军中核心。

    以北朝为例,本部落骑兵当具装甲骑,其他部落的当轻骑兵或步兵。

    450年,元嘉北伐,柳元景、薛安都攻弘农,大败北魏具装骑兵,还俘虏了两千多步兵,本来要杀的,后来这些人哭诉:“以骑蹙步,未战先死。”

    即北魏用具装甲骑督战,逼迫步兵送死。

    当时北魏军队的构成是什么样的呢?拓跋鲜卑的“沙漠之突骑”,外加其他胡汉百姓组成的“咸夏之劲卒”。

    与具装甲骑地位相匹配的是,马槊越来越变态。

    陈留公拓跋虔的马槊就以尺寸长、份量重而闻名,“槊大称异”。

    拓跋虔曾经把他的槊顿在地上,敌兵拔不出来。

    南北朝后期,贺拔胜追击高欢,因为槊太重,必须双手持,故没带弓箭,让高欢跑了,后悔不已。

    萧梁时,少府造两刃槊,长5.88米,直径超过0.1米。

    羊侃“执槊上马,左右刺击,特尽其妙”。

    这个槊还有个折树槊的美誉,即羊侃策马舞槊的时候,威势太过惊人,别人吓得爬上了树,因为人太多了,把树枝折断。

    为什么要搞这么变态的马槊?

    因为具装甲骑的马越来越高大,甲越来越厚,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也是具装甲骑辉煌的顶点了。

    后来,在战争中,人们发现,适当减轻一下铠甲的重量,减轻马槊的重量,提高机动性,比纯粹叠甲更好一些。

    任何事情,都有个平衡点。

    原来搞得太极端了,不可取。

    这从薛安都一次战斗中可以体现出来。

    北魏“纵突骑,众患之”,薛安都把铠甲脱下,提升机动力,然后把北魏那些铁罐头耍得团团转。

    不过这时候还只是出现了苗头,没引起大范围的重视。

    等到各自的步兵也练出来,尤其是当具装甲骑居然冲不动步兵时,人们就意识到该适可而止了。

    于是,具装甲骑不但开始轻量化,同时编制也大大缩减。

    南北朝结束,隋代时,可能还有点风气残留,隋朝保留了五千多具装甲骑的编制。

    到了唐代,具装甲骑规模进一步缩减,最多时也就三千出头。

    到了北宋有多少,我不太记得了,应该比唐朝还少。

    不过到了北宋末年,具装甲骑居然来了一次“文艺复兴”。

    在大家都不太玩这个兵种,编制大大缩小之时,金军却爱上了此物,以为冲阵主力,还经常得手。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历史就是个循环。

    最后说一下上章骑兵突袭的事情。

    我发现,不少人评判一件事物,缺乏“中间思维”。

    什么叫中间思维呢,就是万事万物不是非黑即白,大部分时候是灰色的,并不处于极端状态,而是中间态。

    二极管思维的人,要么认为古代军队组织度超高,强悍铁血,要么把古代军队贬得一文不值,说现代中学生训练成军,都能轻易打垮古代的军队。

    太极端了。

    古代军队的组织度、实力,处于这两种认知的中间态,且历朝历代或每个朝代不同军队之间的差异很大。

    骑兵波次前进,为什么觉得是高难度事情?你是不是把古人组织度想得太低了?

    唐代经常派出少量军队,从中原出发,抵达边境后,临时征发突厥、粟特、回鹘、契丹等杂胡部落,配合作战。

    而这支出发的唐军,内部构成也不一定全是汉人,而是各族都有。

    这种混编而成的部队,唐军占少数,各族杂胡占多数,大部分人语言不通,人种都不一定一样,还是临时征发的,没配合过,相互间不熟悉,人家能追击上千里。

    再说东汉年间,禁军突骑去边境,征发郡国突骑,再征发乌桓、匈奴、鲜卑等部落兵,一起去草原,长途奔袭打仗,都是临时编组的。

    你是不是把古人看得太低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