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多尔衮:本王的计划十分完美,根本没有破绽!(2/5)

欠,更不能用什么大明宝钞之类的东西结算!

    毕竟郑家这次本来做的就是亏本买卖,不能让他们再亏了。

    除此之外,还有那十万亩即将成熟的红薯和土豆,这可是大明的救命粮。

    到时候户部和兵部需一同加派人手,加强监管,确保红薯和土豆收获之前不出什么乱子。

    另外就是关于城外灾民的事情,必须严格按照朱慈烺之前交代的方法执行,确保不会发生瘟疫。

    对于朱慈烺所交代的这些事情,内阁和六部尚书自然也都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就算朱慈烺不说,他们也不会忘了。

    不过随即,他们又是一脸的无奈。

    因为朱慈烺居然也要跟着崇祯一起去辽东!

    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和太子同时御驾亲征的道理?

    向来都是皇帝御驾亲征、太子负责监国的。

    可是眼下他们都要去辽东,这万一有个闪失,大明的江山社稷可怎么办?

    但这些话,他们只能憋在心里,谁也不敢说出口。

    毕竟谁都清楚,这位太子爷决定的事情,可不是他们这些臣子可以改变的。

    除了这些,关于兵力的调配,朱慈烺也早已做好了周密的规划。

    此次出征,兵力包括净军两千、锦衣卫三千、腾骧五卫一万、白杆兵一万、京营三万,合计五万五千兵马。

    若是加上仪仗队、厨师、御医之类的随从,人数将近六万。

    其余兵力则留守京城,确保京城的安全稳定,以防敌人趁虚而入。

    此外,还有一部分勋贵也将随行出征,张世泽便是其中之一。

    朱慈烺还给了他一个建威将军的头衔,让他率领三千兵马。

    本来按照惯例,皇帝御驾亲征,朝中的大臣们多少也是要随行的,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兵部尚书!

    不过考虑到李邦华年龄太大,实在不适合长途跋涉,再加上了朱慈烺早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也不需要人商议,所以此次朱慈烺没有带大臣们随行。

    只是怕崇祯路上孤单,然后给他找了几个御史。

    终于,又过了两天,出征的队伍一切准备就绪。

    出发前,朱慈烺照例给每对位将士赏赐了十两银子。

    崇祯得知朱慈烺给将士们赏赐银子后,一时间心疼不已。

    因为他觉得现在国家战事吃紧,正是用钱的时候,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实在是太过浪费。

    但朱慈烺却只是笑了笑,并未多言。

    因为他知道,打仗本就是烧钱的事情,这点赏赐与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付出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而且,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赏赐能够极大地鼓舞将士们的士气,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奋勇杀敌。

    此次出征与之前两次不同,为了更好的鼓舞士气,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结束后,大军从正阳门出发。

    而京城的百姓们也早已从大明日报上得知崇祯御驾亲征的时间,纷纷自发来到路边夹道欢送。

    崇祯坐在龙辇之内,透过窗户看着周围热情的百姓,心中也是一阵激动。

    就这样,大军正式向着辽东进发,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蒙古草原上。

    原本静谧祥和的氛围,被一阵突如其来、而且富有节奏的震动瞬间打破。

    极目远眺,只见远方尘土漫天,如汹涌的黑色浪潮一般遮天蔽日而来。

    不多时,一支约有两万人的骑兵赫然出现!

    正是多尔衮亲自率领着两万建奴骑兵,他们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向着草原深处席卷而来。

    那密集的马蹄声,恰似密集的战鼓,重重地敲打着草原的每一寸肌肤,让人心惊胆战。

    本来蒙古草原辽阔无边,再加上蒙古人有迁移的习惯,所以按理来说,多尔衮应该是找不到阿布奈的部族。

    即便找到,那也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然而,此时的多尔衮却如有神助,只在短短不到五天的时间里,便精准无误地锁定了阿布奈藏身的那处草原。

    随后带着大军席卷而来。

    这等惊人的速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仿佛多尔衮早已洞悉了草原上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