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什么情况?朕一上朝,大明就要亡国了?(2/5)



    崇祯听到这话,鼻子差点都气歪了。

    不是

    这话怎么听的怪怪的?

    好像他一参与朝政,大明就要亡国似的?

    他有那么差吗?

    可仔细一想,貌似在朱慈烺‘造反’之前,这大明好像真的差点亡国了

    一时间,崇祯就跟吃了一只苍蝇般恶心,随后板着一张臭脸说道:

    “你放宽心,等你走了之后,朕要么去城外的道观修仙、要么待在后宫不出去,这朝,朕不上还不行吗?”

    朱慈烺摸了摸下巴。

    “这样自然最好不过!”

    崇祯再次无语。

    只是无语归无语,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要尽快处理。

    随后崇祯便不再耽搁,直接下旨召内阁和几位大臣前来晋见。

    不一会儿,内阁大臣和几位重臣便匆匆赶到了皇宫。

    崇祯也没犹豫,直接将此事详细地说明了一遍,包括要对蒙古进行烧荒和捣巢的计划,以及朱慈烺要亲自前往宣府指挥等事宜。

    几位大臣听到这话,十分惊讶,谁也没想到如今马上就要过冬了,朝廷居然要进行如此大的军事行动。

    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不过既然是皇帝决定的事情,再加上这件事情对于大明确实是十分有利的,他们仔细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也不好说些什么,然后也就都同意了。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被定了下来。

    因为这次要调用的兵马基本上都在京城附近驻扎,所以当天下午,各处的兵马都得到了调令。

    调令如同一道道闪电,迅速传遍了各个军营。

    很快,大明的军队又开始运转了起来。

    如今这局势之下,朝廷在京城周边布置的总兵力大约维持在十五万左右。

    虽说与成祖时期那动辄二三十万的庞大兵力相比,数量上着实少了不少。

    然而,若论起战斗力,这十五万左右的兵力那可真是远胜于成祖时期那二十多万大军。

    这其中的关键缘由,便在于武器装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下的军队,基本上全员都已配发了先进的燧发枪。

    这燧发枪相较于以往的冷兵器威力巨大,射程更远,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而且每个月用于士兵练习射击的子弹供应极为充足。

    士兵们有了充足的弹药进行训练,射击技能自然日益精湛。

    再加上朱慈烺一心想要打造一支接近于后世现代化部队的强大军队,所以在这方面,他可谓是毫不吝啬。

    无论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还是士兵训练所需的物资供应,他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如此一来,才造就了如今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

    而在这十几万的兵马之中,骑兵的数量不过也就三万而已。

    此次朱慈烺出征,打算带上一万五千骑兵,并且全部都是轻骑兵,不要重骑兵。

    这是因为在草原上行动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

    重骑兵虽然防御力极高,但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轻骑兵则不同,他们机动性强,能够迅速地穿插、迂回,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也能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撤离。

    另外,此次随行的将领有曹变蛟、张世泽、李虎、黄得功、马祥麟等一众猛将。

    他们之中,一部分会跟随大军一同出征,杀敌建功。

    另一部分则负责保护朱慈烺的安全,确保朱慈烺在出征期间万无一失。

    这些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有他们在,朱慈烺此次出征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除此之外,还有一千锦衣卫、一千净军随行,方正化也在其中。

    接下来的两天里,朱慈烺可是一刻都没闲着。

    他深知此次离开京城,京城的大小事务都需要提前做好安排,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于是,他把自己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里,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全部都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然后针对每一件事情都做了相应的安排。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修路的事情。

    京城作为大明的都城,道路的畅通与否不仅关系到京城的日常运转,更关系到朝廷的颜面和威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