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二百八十章 太子不在京城,崇祯怎么也不上朝了?(2/5)

段时间,李邦华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军报,协调各方兵力,安排粮草供应,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除此之外,宣府那边的情况也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前不久朱慈烺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概说明了一下土默特的事情。

    在信中,朱慈烺表示虽然土默特还没有明确表示答应投降大明,但是他估计土默特应该是不会拒绝的。

    毕竟土默特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小部落,人口也就几万人,兵力不足五千,怎么拦得住七万骑兵的践踏呢?

    只要他一个命令,七万骑兵一踏而过,土默特就会彻底消失在蒙古草原上。

    因此,土默特投降大明是必然的!

    李邦华对此深以为然,他一边感叹朱慈烺的决断,一边又暗自担忧起来。

    因为接下来朝廷可能要在土默特驻兵了,到时候兵部又该忙了。

    从兵力的调配到粮草的供应,从驻地的选择到与当地部落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麻烦。

    总的来说,看来在过年之前,他这个兵部尚书都闲不下来了。

    微微叹了口气,李邦华又拿起毛笔准备处理政务。

    他的手有些颤抖,显然是过度劳累所致。

    可没等他下笔,一个官员突然匆匆跑了进来。

    “大人!紧急军报!从陕西送来的!”

    那官员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焦急。

    陕西送来的紧急军报?

    李邦华听到这话,猛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和震惊,然后赶忙说道:

    “军报在哪里?快呈上来!”

    那官员听到这话,赶忙对着门外招了招手。

    紧接着,一个满面憔悴的锦衣卫就被两个门口值守的官兵扶了进来。

    那锦衣卫一路奔波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连站都站不稳了。

    脸上满是灰尘和汗水,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

    就在这时,旁边有人送上来了一杯茶水,那锦衣卫颤抖着双手接过茶水,随即一饮而尽。

    等喝了茶水之后,那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这才缓和了下来,随即小心翼翼地将怀里的匣子掏了出来。

    然后恭敬地呈给李邦华道:

    “大人,这是陕西总督孙传庭孙大人让小人送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辛苦了。”

    李邦华点了点头,然后伸手接过密匣。

    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密匣,仿佛能感受到里面奏疏的重量,确定密匣没有被人拆封过之后,他这才缓缓打开密匣,拿出了里面的奏疏。

    紧接着,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奏疏。

    因为他知道,陕西那边一定发生了紧急的事情,不然孙传庭不会在这个时候送这样的一封奏疏来。

    快速浏览了一遍军报的内容之后,孙传庭的脸色瞬间变得怪异起来。

    说实话,在打开这份军报之前,他已经大概想象过那边可能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潼关快要守不住了,孙传庭想要朝廷派兵协助。

    比如说是粮草不够了,孙传庭想要粮草。

    更或者说,潼关已经被李自成攻破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奏疏上的内容居然是关于李自成投降的事情。

    这种事情实在是有些太扯了。

    因为李自成之前已经投降过六次了,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投降,可他每次都反叛了。

    每一次的投降都像是一场骗局,让朝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搞到现在,只要一说起农民军投降,文武百官们都会头疼不已。

    那些农民军狡猾多端,反复无常,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可偏偏朝廷又没法直接拒绝,因为从始至终,朝廷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农民军起义的事情。

    而招降,无疑就是最小的代价!

    毕竟之前的大明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

    当然,这是以前,如今的大明早已起死回生,所以对待农民军的态度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而且很明显,这次的情况也有点特殊。

    那就是李自成不再是空口白牙的投降了,而是直接送了一万人到潼关,说是表达自己的诚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