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

148、我和我的皇帝笔友(上)(2/3)

年40岁,仍旧还只是个县令。”

    “若你真有这般通天本领,还至于一直窝藏在孟津那小地方?说,究竟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这,便是昌涛不敢隐瞒‘贾邵’的存在,独自揽功的重要原因。

    他揽不下来。

    没有那真本事,硬要打肿脸充胖子,顷刻间便要完蛋。

    因此,昌涛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一个让嘉和皇帝惊愕的名字:“禀陛下,给微臣出主意的人,叫做贾邵。”

    贾邵?

    那个瞬间,皇帝有片刻的凝滞。

    他在脑海中翻遍满朝文武名讳,实在想不出,这贾邵是何人。

    嘉和皇帝看向旁边候着的司礼监太监。

    司礼监太监缓缓摇头。

    这意思便是:朝堂上根本没有这一号人物。

    嘉和皇帝的怒气,顿时消了一大半。

    既不在朝堂,又并非郑霞生操办,大概率不涉及党争。祥瑞一事,不管真假,至少纯粹。

    因此,嘉和皇帝语气缓和下来:“仔细将此事来龙去脉,说与朕听,不得有任何隐瞒。”

    显然,谈话到这里,昌涛算是过关了。

    而司礼监太监,则是懂事的挥挥手,殿内侍从、宫女、太监、起居注官,全部悄然退了出去。

    “是!”

    昌涛暗自松了口气,赶忙解释道:“月余之前,有数千陕西流民,陆续在孟津汇聚。微臣惶恐极了,生怕闹出事端。”

    “正在这时,一个叫做贾邵的人,递来一封字帖。那字帖上的字,实在令微臣惊艳心折,佩服不已。甚至以为,是当代书圣到了孟津。”

    哦?

    嘉和皇帝起了兴趣:“什么字帖,可曾带来,让朕瞧瞧。”

    孟津县令便从怀中,取出贾邵的字帖,双手呈上。

    嘉和皇帝翻开字帖,看着上面潇洒飘逸的字迹,目露惊艳,没忍住赞叹道:“果真好字!但,朕怎么不曾听说过,民间有‘贾邵’这样一位书圣?”

    昌涛道:“陛下未曾听说过贾邵,也正常,因为此人只有16岁,还未来得及传出名声。”

    16岁?

    嘉和皇帝眼睛里浮现出一抹惊异。

    如此年轻,便能写出这般好字,说一句‘天纵奇才’也不为过。

    但这年轻少年郎,又为何给昌涛想出‘孟津祥瑞’的主意来呢?

    嘉和皇帝开始好奇了。

    这人啊,一旦开始对另一个人产生好奇,就是‘沦陷’的开始。

    皇帝也不例外。

    昌涛继续道:“贾邵递来字帖后,还托人传来一句话,让微臣速速开仓赈粮。可微臣哪里敢啊?孟津之地虽小,却事关重大,决计不容出错。”

    “于是,微臣便命人,把那贾邵抓了起来。”

    “微臣一开始,有眼不识真才子,险些误了君父的大事,实在罪该万死。”

    嘉和皇帝很聪明,从这几句话里,便琢磨明白了贾邵的用意。

    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甚至嘴角都悄然浮现出笑意。

    哪怕心里有数了,嘉和皇帝仍旧想继续听下去,他不动声色道:“继续说。”

    昌涛道:“进了牢狱后,贾邵命人给微臣又递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禹疏九河安天下,民筑千堤定孟津!”

    “微臣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有眼无珠,原是真正心系君父的旷世大才子,来了孟津!于是赶紧去狱中探望,赔罪。”

    说罢。

    昌涛又把那张字条呈上来。

    这一波接着一波的,谁能顶得住?

    皇帝看着那张字条,越看越觉得欢喜:“好一个:禹疏九河安天下,民筑千堤定孟津!这贾邵,年纪轻轻,便有如此眼光见识,更为难得的是,还对朕一片赤诚。”

    “倒是你,蠢货一个。”

    昌涛惶恐道:“微臣确实愚蠢。到了狱中,那贾邵一身红衣,气度不凡,呵斥微臣:今陕西大旱,君父被刁难欺压,本就操劳疲累。”

    “尔作为孟津县令,竟不第一时间想着为君父分忧!一旦孟津动荡,君父该有多伤心?”

    “你还不速速进京,急君父之忧,上报祥瑞?”

    “可微臣胆小愚钝,哪里敢无诏进京?因此仍旧踌躇。”

    “但当天夜里,流民们修河堤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