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车仗军械,连路堆积。孟明等三帅无计可施,聚于大岩石之下,坐以待缚。晋兵四下围裹起来,如馒头一般,把秦军做个粽子,一个个束手受擒。秦军战死的血污成溪流,尸横满山径,孟明等三帅被俘虏。这里孟明视的自大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不是合格的统帅之人。
晋军全胜而归,晋国文嬴(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晋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祸首,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惩罚。晋襄公听从了母亲的建议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孟明等三帅回到秦国,秦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专任军事。这里秦穆公也知道主要的责任还是在自己,所以没有触及旁人,说明穆公还知错能改,一位贤明的君主。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率师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秦师失败。同年冬,晋大夫先且居率宋、陈、郑联军伐秦,取汪、彭衙之地而还。
次年,秦穆公裹白布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攻取晋国的王官(在今山西闻喜县南)及郊(闻喜西)。晋军知道秦军此次怀着必死之心于是不与秦军决战,秦军掉头向南,由茅津再渡黄河,到达崤山,封存崤山中秦军尸骨而后回,此时已过两年。秦穆公向崤山阵亡的将士祭拜,痛哭流涕。此二役则是崤之战的余波。
战争影响
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与楚国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应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崤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将矛头指向西戎。四处招揽贤才,训练军士。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秦国称霸西戎的过程,是其开疆拓土、日益强盛的过程,也是秦人及其所并诸戎逐渐融入华夏族的过程。
战争评价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崤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崤之战标志着著名的秦晋之好由友好转为世仇。
秦穆公不失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但崤之战的失败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大败笔,在《东周列国志》中讲到,这里面很大的因素是,秦国不通中原,长期被中原诸国鄙视为西戎之人。即使国力不如秦国的卫、郑、宋等国也看不起秦国,一方面是地处西戎包围之地,另一方面秦的先祖因帮周王养马而崛起,也让中原诸国有对比的优越感,这让秦穆公内心十分渴望被中原诸国认可,称霸中原,成为齐恒、晋文那样的伯长,但秦国称霸之路被晋国所阻,终春秋时期都没有机会。
出征郑国的大军被晋国打的大败,尸首堆满了崤山,对崛起的秦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过在诸戎包围并不断侵袭的秦穆公懂得知耻后勇,懂得调整战略,从这个角度来说,崤之战对秦的称霸西戎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也让秦国的战略重心有所转移。此后,秦国能一直与齐、晋、楚并称春秋四强国,与秦穆公的称霸西戎有直接的关系,也奠定了战国后期秦国一统中原的基础。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