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到1821年的时候在我大清卖力传教,就是不知道传教的时候送不送鸡蛋.
再就是半宪兵半文学家的人物以及全部是宪兵的人物,当然,第三厅的官员也不能少。
就这阵仗,就算米哈伊尔之后真要去也得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不然场上的谁不小心把酒杯摔碎了,米哈伊尔都得疑心会不会蹦出三百刀斧手,不过真要对付他大概也不用这么大的阵仗。
只是可怜的别林斯基就没少被人带到这样的晚会当中去,而他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晚会总要病上两三天,并且把带他去的人大骂一顿。
而他跟茹科夫斯基的其中一次会面便是这样的场景,别林斯基来到了这次晚会后就想走,但是家具拦住了他的出路,他不知怎么被挤进了一个小角落,前面是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酒和杯子。
茹科夫斯基就坐在他的斜对面,穿着绣了金边的白宫服裤,别林斯基耐心坐了许久,但眼见依旧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溜走,他便慢慢挪动桌子,开始的时候还算稳当,后来桌子突然一晃,接着一瓶红葡萄酒便直接倒了下来,洒了茹科夫斯基一身。
接着众人全都慌了手脚,别林斯基则趁着骚乱,赶忙溜走,由于窘迫,他连马车都没坐,而是一口气走回了家中。
值得一提的是,别林斯基对于茹科夫斯基诗歌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称其“使俄罗斯诗歌获得了心灵”,开玩笑地说,可能是为了赔偿茹科夫斯基这位老人家的裤子。
而如今的话,虽说这位大诗人已经去了德国,但他自然还跟俄国文学界的很多人有信件上的往来,依米哈伊尔的诗歌如今在上流社会的热度,有人跟他提一嘴并且附上诗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茹科夫斯基要是真觉得好,在跟他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通信的时候,或许也有可能会提到这件事,而亚历山大二世都看了,那那些文章和诗歌离尼古拉一世这个大撒地还会远吗?
只能说还好尼古拉一世其实不爱看这些玩意。
顺带一提,亚历山大二世这位未来的沙皇算是个爱哭鬼,这点除了有他本人性格的原因以外,很大一部分也是受到了茹科夫斯基的影响。
茹科夫斯基所在的时代正是浪漫和感伤盛行的时代,文学艺术上的浪漫和感受也深刻影响到了社会,举个比较知名的例子便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甚至引起了大批青年模仿维特自杀。
因此在十八世纪末的俄国,细腻敏感十分时髦,在当时,当叶卡捷琳娜大帝向喀山的权贵讲述彼得大帝的功绩时,满屋子的人都为彼得的伟业而哭泣不已。当叶卡捷琳娜向立法委员会的代表宣读新谕旨时,立法委员会会因为女皇的聪明才智而放声大哭。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有些时候可能也真的是不敢不哭。
总之多愁善感的茹科夫斯基也常常哭泣,读席勒时他会喜极而泣,当学生不听话时他又会气极而泣,想起当舔狗的那段岁月,尤其是还没舔到手的时候,更是哭的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这方面亚历山大二世算是随了茹科夫斯基,他的眼泪多到他的另一位老师让他把每一次哭鼻子都记录到过错清单上,并且还要让尼古拉一世读,而他常常像这样写到:
“3月30日。写得很糟,没来由地哭鼻子。”
“4月1日。学得很好。用小棍打到了自己,哭了鼻子。”
这样的多愁善感作为他性格的其中一面持续了一生,等到多年以后,当他亲手签下解放农奴的法令时,也是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他爱哭,他爹尼古拉一世却是非常痛恨眼泪,他在这方面的态度向来是伸出自己的手指然后道:“哭?!再哭让你飞起来!你真是没见过黑社会!”
为此他也没少惩治年幼的亚历山大二世。
再有一点就是,亚历山大二世还跟这年头大英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情感上有一腿,这点就放到后面再谈了。
综上所述,随着米哈伊尔在文学界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说不定已经有真正的大人物凑巧听到了米哈伊尔的诗歌和,只是米哈伊尔还不知道而已。
不过像这些事,米哈伊尔确实也不想细想,有些事不想可能只有四两重,可要真的细想一下,一千斤都打不住。
虽说虱子多了不怕咬,但眼前的事就够米哈伊尔头疼了,更麻烦的一些事还是先别想了。
但有些事的话,可能还是不可避免,就像前面所说的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的晚会,估计米哈伊尔过段时间还是会去一下的,毕竟这位奥多耶夫斯基公爵虽未正式跟米哈伊尔碰过面,但他却是已经主动为米哈伊尔的和诗歌写了好几次评论。
以他在文化界的声望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