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东西的名头给吓住呢?
确定完这件事后,赫尔岑就多多少少地谈起了对于米哈伊尔的作品的一些看法。
其中《多余人》算是他谈的比较多的一篇文章,而关于这篇文章,用他的话说就是:
“我其实一直有跟您类似的看法,只是在我的脑中,这些看法往往都是一些不成片段的东西,您在这方面的思考要比我更加清晰和深入,这绝对是我近些年看到的最好的一篇评论文章了,很难想象您第一次写评论文章就能写成这样,您应该多写一点这样的评论文章才是”
而在谈这些东西的过程中,赫尔岑也是不时地看向这位一举一动都显示出文雅同时又具有某种力量感的青年,毫无疑问,他说的话肯定是称赞居多,对方的作品确实也值得这样的称赞,但这位青年并不会因为这些称赞就表现得怎么怎么样。
恰恰相反,他反而是经常开口请教一些问题,而有时候涉及到了社会现实,赫尔岑也是不自觉地就多说了一点。
其实对于有些东西,赫尔岑原本的认识并不足够深入,但由于两次流放生涯,赫岑无疑是进一步感受到了俄国政府的肮脏现实,感受到权力的堕落、腐败、无知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不公正。
而在处理相关事务中,他也无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俄国社会现实和法律当中的荒谬与蛮横:
“就在我的流放生涯中,在我所担任的职务上,我总能看到这些场景:女主人对女仆的系统性、虐待性折磨;整个村庄被醉酒的、半疯癫的外省版保罗一世恐吓着。
尽管我在尽其所能地执行为数不多的保护农民的法律,并且成功地使该省一个臭名昭著的农奴主被剥夺了财产。但在整个制度的压力下,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农奴主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行政部门会闭上眼睛。事实上,在俄罗斯没有法律或正义,只有任意行使野蛮的力量,只靠贿赂来调节”
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赫尔岑并不掩饰他对这些现象的痛恨,说着说着,无疑还是回到了米哈伊尔的那些上面:“您的那些既以惊人的笔触刻画出了现实,同时也以绝佳的艺术表现力直戳人的心灵,我相信您的这些迟早有一天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的。
我以前对这些东西的感触其实并不足够深刻,毕竟莫斯科的现实比起边远省份的现实竟然也显得没那么糟糕了。现在我在不少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某种意义上,或许我该感谢这两次经历才是”
看着似乎是在自嘲的赫尔岑的米哈伊尔:“.”
俄国作家专属的龙场悟道是吧?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