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144、冬天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季节(2/3)

>
    总之这篇文章算是半真半假,有时候搞新闻就得这样,太假的没人看,太真的人们又缺乏兴趣,那肯定就得两两结合一下。

    不过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当有人拿着这篇文章去问大仲马的时候,大仲马似乎并未完全否认这种说法,只是不满地抱怨巴黎的报刊总是喜欢过分地夸大事实。

    总之这件事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吉拉丹觉得差不多是可以收手了,而且不出意料的话,接下来估计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看到这位俄国作家的名字,甚至说之后将永远都不会再看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能够在巴黎的文坛闯出一点名声,想必他已经用尽全力并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了吧?

    这种情况下,估计这位作家是要沉淀很久一段时间了,而他掀起的这阵风浪,对于每时每刻都在产出各种各样的文字的巴黎似乎也算不了什么。

    所以比起继续关注这件事,吉拉丹倒是更加关注《世纪报》接下来到底该从哪位大作家手中要来一部合适的长篇进行连载,最好的人选无疑还是大仲马,他在去年已经用《三个火枪手》再次证明了他在通俗这一块绝对的实力。

    但这位大作家实在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作家,就比如如今在巴黎报刊上连载的是按行收费,于是他便在《世纪报》上连载《三个火枪手》期间,引入了不少说话言简意赅的人物,无论回答什么往往都只用一个单音节,而且对话往往出奇的多。

    这就导致后来《世纪报》不得不推出一项规定,那就是一行的字数如果不超过半行,就根本不算,于是大仲马便开始干掉那些他只是为了水对话才引进来的人物。

    现在的话,大仲马正在别的报刊上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至于那位巴尔扎克,即便他现在手头紧得要命,恨不得把所有的长篇连载都包下来,但他的长篇一开头的那种对于地点的冗长描写,似乎并不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所以还是得考虑一下别的人选才行啊

    当然了,即便想破脑袋,这位《世纪报》的编辑估计也永远不会将有些东西联系在一起。

    而当巴黎关于米哈伊尔的热度已经趋向尾声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在俄国却是刚刚开始,原因自然就是路途遥远,很多实时消息都不能及时地送过来,因此巴黎人对于米哈伊尔的法语具体是个什么评价,一直以来圣彼得堡的很多人其实都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

    知道确实不简单,但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似乎也确实讲不出来。

    但等来自巴黎的报纸、文学刊物上的评论等东西一到,屠格涅夫便当即拿着此类参考文献去证明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顺带开始清算一些嘴硬的家伙,与此同时,由于来自老巴黎的资本主义大手在标题党这一块属实是有些不简单,总之有些新闻和评论还真是把有些俄国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什么?法国大作家都得跪着看?但这么看膝盖难道不疼吗?

    还有就是知名评论家认为这篇法语至少要比法国文坛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作家写得都要好。

    然后什么由此窥见了俄国文坛的总体水平正在快速上升,估计很多作家都有着不下于这位年轻俄国作家的水平。

    看到最后这则推测的一些俄国作家:“?”

    瞎了你的眼,水平要是够不上你给我们补?!

    而且真的假的,他写的法语竟然还要比很多法国作家写得都要好?

    再就是那些在国内受到了很多称赞的短篇,放到国外原来也一样能打咯?

    有一说一,即便是有这些白纸黑字作为证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看完了之后依旧觉得一切都是假的,毕竟事情着实有点过于梦幻了

    另外在此之前,尽管米哈伊尔的短篇可谓是出来一篇就火一篇,并且质量也是没得说,但是不乐意称赞的人肯定是有,而既然俄国文坛似乎找不太到能够压下去这些的作品,那么话锋一转,扯扯老法的虎皮来批评米哈伊尔自然就方便多了,而且肯定能够引起很多人的认同。

    在文学这一块,在目前这个时间点,谁又敢说俄国的作家敢同法国的作家比划比划?

    这招之前非常好使,而且不容易被人反驳,但有了现在这么一茬后,估计之后也是真的不好用了.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关于米哈伊尔的牛逼屠格涅夫愿意吹爱吹,但他肯定还是知道自己稍微将有些事情艺术化了一下而已。

    但是现在再看巴黎人自己的这些评论

    原来我还是太含蓄了不成?!

    但不管怎么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而且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是俄国文学界的一件好事,于是一时之间,俄国的文化界竟然没什么负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