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军师》

正文_第四百八十五回 兵围襄阳(2/2)

  襄阳城总长约十四里,城垣上设置垛堞就有四千多个,护城河最宽处有半里,襄阳城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第一城池”之说。

  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起源最迟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

  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

  因北津戍突出的交通地位,两汉在此设县,北津戍治遂成为县治。又因汉水在洪水季节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檀溪水道不断淤高,城西之水大约于秦汉时在雨季和洪水季节被迫改道襄阳城南诸山北麓转岘山东麓,最后从岘山南的观音阁北流入汉江,称之为襄水,于北津戍所设县因位于是水之阳而被改称为襄阳县,北津戍故城遂被称之为襄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