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晚唐》

第一百五十章 :惊喜(2/3)

br>
    至于以后如何?那就走一步算一步了,挣一年是一年。

    而且他现在处在光州,本就是中原草寇南下鄂岳、淮南的必经之路,他自己都要抗在前面呢。

    如果他能挡住草寇从这里南下,那基本大半个南方不会受影响,可要是他挡不住,那他还管得了许多?也得跑路。

    所以正是因为形势危急,才要狠狠搞钱,去山里扫茶抓丁,将军力提升到七八千,那才是正道。

    现在杜宗器基本将光州的收入都讲完了,赵怀安自己算了一下,抛开营田的收入是和军队耗费持平,他实际上能攒在手里的大概能有四万贯的结余。

    可赵怀安高兴还没多久,杜宗器告诉他,州里的耗费还要从这里扣呢。

    州府的支出主要就是上供、供军、进奉、赏军、州俸禄是最重要的四个项目。

    上供、供军两个都抵扣过了,所以这每年剩下的四五万贯,基本就是要覆盖赏军、进奉、州吏俸禄三个部分。

    其中赏军和进奉就是一对冲突,给下面丘八多了,那进奉给皇帝的就少了。前者的支持是你能不能坐稳,而后者的欢心又决定你的前途,所以给哪边多少,全看刺史们自己的想法。

    说着这个,杜宗器还拿眼瞧了下赵怀安,觉得以刺史的跋扈,估计是不太给朝廷进奉的。

    可他这就想错了赵大了,他现在是没钱,也就算了。可日后但凡正着钱了,你看到不大把钱撒到长安去吧。

    兄弟们的拥护是刀把子,小皇帝的欣赏就是官袍子,只有两个都硬,才能在乱世中如鱼得水。

    不就是花点钱嘛?花!

    最后杜宗器提了一下他们这些州吏的俸禄,以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因为有公廨钱的利息,但赵怀安不是把这钱“投”了宅邸嘛,所以这钱就需要来出了。

    对于这个,赵怀安听了一耳朵就过去了,等有钱了再说吧,先紧着军队。

    ……

    本来对谈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基本上赵怀安已经将光州的财政情况弄清楚了,简单来说,就是以现在的财政水平,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而且这还是比较稳定的时期,一旦中原开始爆发大规模战乱,这收入必然要降,到时候就连守成都搞不成了。

    所以必须要开拓税源,必须搞大宗商品贸易,如此才能养军、作战。

    然后赵怀安见杜宗器是本地人,就随口问了句:

    “你有认识熟悉山里情况的吗?”

    但就这么一问,问出事了。

    那杜宗器以为赵怀安知道什么,就一五一十讲了光州的一个难言之隐。

    原来州里是有牙兵七八百人,可那个是武士精锐,拿着一年二十贯的俸禄的。大部分在地方做事的,比如哨所、巡检这些,还是其他人。

    但之前杜宗器也说了,就州里的情况给牙兵们发钱都是好的了,所以这些在地方上的,基本都是发点俸米,让你饿不死就行,毕竟刺史太贪了,直接卷了钱跑路。

    可光他们这些人饿不死有什么用啊,这些人哪没有家人,他们也要吃饭的呀。

    所以杜宗器就告诉赵怀安,在下面,这些县卒、土团、巡丁基本都自己搞买卖。

    这些人搞买卖能是什么买卖?不就是走私一条路。

    巡检的人和水上贩私盐的关系非常紧密。

    贩私盐是怎么卖的呢,你直接卖盐很容易被打击,所以他们都需要弄些菘菜、萝卜什么的,腌渍咸菜,然后就方便卖了。

    而这些菘菜、萝卜什么的,基本都是巡检的人卖给这些人的。

    还有一些胆子大的巡检所,更是直接参与贩私盐,他们自己去收盐然后让盐贩子去卖,从中获利。

    这种情况在光州都不是秘密了,之前节度使那边的盐铁官几次弹劾过光州这边的情况,说这是损害国家利柄,危害甚大。

    可淮南要是搞得定山里、江上的的私盐贩,也不会让他们活动这么久了。所以那些弹劾也就成了一堆废纸。

    江上的巡检所如此,陆地上的各土团也是一样的,他们这些人时常收受商旅的贿赂,光州的商税只有隔壁寿州的十分之一,除了水道船流量小,这些人包庇走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本来杜宗器以为刺史这么爱钱的人,一听这个,必然是要铲除这些毒瘤,可赵怀安听了后却没什么反应。

    杜宗器还问了下,然后你晓得赵大怎么说的?

    他乜了一眼杜宗器,骂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