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

第108章 苏轼的好胜心(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数日后,眉州州学。

    苏轼正倚在竹窗边摇着蒲扇翻阅《庄子》,忽听得廊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那是弟弟苏辙的步子,轻而稳,永远都那么不急不缓。

    他搁下书卷,笑意带着眼角不自觉地眯起。

    “兄长!”

    苏辙挟着一身风尘跨进门槛,他摘下头巾,露出被暑气蒸得微红的脸颊,眉宇间却掩不住兴奋。

    “可算回来了。”苏轼将手里的蒲扇推过去,顺手提起案上凉透的茶壶,“泸州的新鲜荔枝可带来了?”

    前唐的时候,杨贵妃想吃一口荔枝,得从南方的山里经过泸州运到长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的大宋,泸州因其气候条件极佳已经开始广种荔枝了,并且泸州荔枝相当有名,常常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但品质比较好的荔枝一般是七月才可采摘,这时候的荔枝个头会小一些,味道也会酸一些没那么甜。

    不过苏轼不在乎。

    “带了,这东西容易坏,还好离得近。”

    苏辙从笈囊里取出仔细包好的十几颗荔枝。

    苏轼一见那青红相间的荔枝,眼睛登时亮了起来,指尖迫不及待地挑开系绳,顿时,一股清甜的果香扑鼻而来。

    “好!好!真是我的好贤弟!”

    他连声赞叹,手指已经捏起一颗,刺突微微扎手也不在意,只是轻轻一掰,果壳应声裂开,露出里头莹白的果肉。

    “子由,你瞧!”苏轼将荔枝举到眼前,眯着眼借着阳光细细端详,“这荔枝肉,光一照带点透亮,看着就好吃啊!”

    说罢,他送入嘴里一口咬下,果肉在齿间迸裂,酸甜的汁液瞬间溢满口腔。

    苏轼眯起眼,喉结滚动:“唔虽未至七月,但这荔枝酸中带点甜,反倒清爽!”

    苏辙见兄长吃得畅快,不由笑道:“泸州人说,这种荔枝唤作‘早红’,虽不及后面的荔枝甘甜,但由于青涩反倒不那么易腐坏,你还可以再放一天。”

    “腐坏?”苏轼嗤笑一声,又剥开一颗,“在我这儿,哪有机会让它腐坏?”

    他两指捏开又一颗荔枝,仰头一抛,果肉精准落入嘴中,嚼得汁水四溅,连带着胡须上都沾了几滴晶莹的汁液。

    吃得兴起,苏轼索性将荔枝一颗颗排开在书案上,边剥边道:“当年杜子美写‘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何等奢靡?如今咱们在蜀地就能尝到,岂不是快事?”

    苏辙摇头失笑,见兄长吃得满手汁水,便递过帕子:“慢些,又没人同你抢。”

    苏轼浑不在意,只含糊应道:“这等美味,一刻也等不得!”

    窗外蝉鸣聒噪,夏风拂过竹帘,带来一丝凉意。

    不多时,苏轼案前的荔枝壳便已堆成一座小小的山,他犹自意犹未尽地舔了舔指尖,叹道:“可惜太少,若有机会,定要去泸州吃个痛快!”

    眼见没几下这点荔枝就都被苏轼吃了,苏辙无奈摇头道:“你这般吃法,怕是明日要上火。”

    “怕什么?”苏轼大笑着,“便是喉咙冒烟,我也甘之如饴!”

    吃痛快了,苏轼才想起来问弟弟:“这次四州迎新雅集,可拿第一了?”

    “未曾拿第一,只拿了第二。”

    “哦?”

    茶水注入盏中的泠泠声忽然一滞。

    苏轼闻言眉头微挑,问道:“第二?输给谁了?”

    “泸州合江县陆北顾。”苏辙使劲儿掸了掸襕衫上脏了吧唧的灰尘,“此人作得《六国论》,从制度兴废立论,连白沙先生都青眼有加。”

    “比之父亲《六国论》如何?”

    苏辙刚要开口,忽见兄长的神情,便转了口风:“各有千秋吧,他论秦制如湍流覆舟之喻,倒是挺深刻的。”

    苏轼忽然起身,在房间的书案前来回踱步。

    “子由,你且将他那篇《六国论》背来我听听。”

    苏辙望着兄长动个不停的身影无奈摇头,他知道,每当苏轼用这种语调说话时,就说明起了好胜心了。

    不过,他也早料到兄长会有此问,便将陆北顾的文章娓娓背来。

    当念到“秦民见战如贾人遇市,闻鼓如佃农望秋“时,苏轼的脚步猛然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可当苏辙继续念至“法无万世之利,制亦因时而变”时,苏轼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