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

第137章 韩三娘的心思(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西城韩记!五十文一斗米!”

    “真的假的?”

    “真的!千真万确!已经开始卖了!”

    “老天开眼了!”

    无数绝望的眼睛亮了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的陋巷、破屋、临时避雨的棚子里涌出,汇成滚滚洪流,朝着西城“韩记米铺”的方向汇聚。

    而此时,在米铺另一旁早已封门闭窗的二层酒楼上,韩子瑜正将与陆北顾密谈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给韩三娘听。

    因为是自家产业,所以倒也不虞有人窃听。

    室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韩三娘若有所思的侧脸。

    当韩子瑜讲到陆北顾以范祥将至、盐法将变、囤积铜钱可获利的机密消息为交换,恳请韩家出手平抑粮价时,她忍不住问道。

    “这对陆公子来说一无所得,为什么要这么做?”

    韩子瑜复述了陆北顾那句“范仲淹当年顶着贬官的压力开仓放粮图什么?”的反问,韩三娘终于微微动容。

    她伸出纤纤素手,轻轻接过《哪吒降龙》的故事稿。

    她看得极慢,极仔细,从哪吒怒抽龙筋,到龙王背信水淹陈塘,再到李靖悔恨、哪吒重生踏莲降龙,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话,都在她清亮的眸中流转。

    终于,韩三娘放下稿纸,抬起螓首,目光越过摇曳的烛火,从窗户的缝隙中看向无边无际的雨幕深处。

    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似感叹,似敬佩,又似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陆公子甘冒泄露机要之险,以盐利相诱,所求者却非私利,只为城中那万千即将断炊的贫弱此等心胸,此等担当,非‘真君子’三字不足以名状。甚至已为我们铺好了路,连这安定民心、凝聚声望的东风都已备妥,要我说来,这真正救世的‘哪吒’不是我们韩家,而是陆公子。”

    韩三娘的目光再次落在那稿纸上,话语仿佛在跟兄长说,又仿佛在跟自己说。

    “如今风雨如晦,奸商囤积居奇,视民生如草芥。陆公子非泸川人,尚能不计得失、不图名利,以水窗解民倒悬,以童谣安民心魄我韩家,百年清誉,世代积善,值此危局,此前袖手旁观,只做一个冷眼旁观的‘陈塘绅耆’,实在惭愧。”

    她的语气并不激烈,却字字敲在韩子瑜的心坎上。

    “是啊。”韩子瑜苦笑道,“为兄也是这次方知,世上真有如此君子。”

    “我总觉得,即便他不求回报,韩家既得名又得利,总该有所报偿。”

    韩子瑜不语,只是看着妹妹。

    “大兄看我干嘛?”

    韩子瑜有意问道:“你觉得陆北顾如何?”

    透过窗户缝隙,看着越来越多或撑着伞或披着蓑衣,从城中各处往此地汇聚的饥民,韩三娘不由地由衷感叹道:“陆公子,自然是举世无双。”

    下一刹那,韩三娘反应过来哥哥的意思,一股难以言喻的羞恼与心慌瞬间涌上心头,直冲脸颊。

    她只觉得耳根发烫,仿佛被那跳跃的烛火燎着了。

    “大兄!”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薄嗔,目光慌乱地落在案几上那迭《哪吒降龙》的稿纸上。

    韩子瑜看着妹妹少有的失态,那如玉的侧颊染上薄红,连莹白的耳垂都透着粉,心中那点模糊的念头反而清晰了几分。

    他深知妹妹性情清冷自持,等闲男子难入其眼,更遑论令她如此心绪波动。

    不过方才那句“举世无双”,虽出言有因,却未必没有几分女儿家的心思暗藏其中。

    韩子瑜没有继续追问,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他的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笑意:“看看今年州试吧从进入州学这一个月的表现来看,陆北顾天赋极佳,未尝没有考中举人的希望,若是年纪轻轻就能参加礼部省试,哪怕考不上当积累经验了,往后就有很大可能更进一步,如此前途,即便是父亲也不会反对的。”

    在大宋,读书人,尤其是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读书人,阶层流动是相当迅速的。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此理。

    只要能在这种录取率低的令人发指的科举制度下,一关一关地闯出来,考中进士再按部就班地升迁,那么平均来讲只要二三十年,极大概率就能穿上绯袍,成为手握权柄的大员了。

    所以哪怕是宰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