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

第155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2/3)

 “就《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与《毛诗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论‘礼’对‘情’之节文,兼及‘和’之真义。可引《礼记·乐记》相关篇章为证。”

    题目极难,不仅要求理解两句话的各自含义,更要把握“礼”与“情”、“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能在不同经典中找到支撑点。

    陆北顾沉吟片刻,方才开口答道:

    “回先生,‘礼之用,和为贵’,此‘和’非乡愿之和,乃‘致中和’之境界,是万物各得其位,情性各得其正之大和谐。‘发乎情,止乎礼义’,则点明‘情’乃人性之本然,而‘礼’乃节文之堤防,使情之发不逾矩,不流于滥。”

    他顿了顿,思维愈发清晰:“《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此‘异’即礼之‘别’,明尊卑,序贵贱,使万物有序。然‘别’非为制造隔阂,终极目的仍在‘和’,也就是‘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故礼对情之节文,非为压抑,实为导引,使情得其‘中’,发而皆中节,达乎‘和’之大境。若无礼之节文,则争斗生;然若礼法僵死,不近人情,则‘和’亦成虚文。是以‘止乎礼义’,其‘止’非断灭,乃‘恰到好处’之节度,此即‘和’之精义所在。”

    陆北顾的论述,不仅准确引用了《乐记》的关键句,更将“礼”对“情”的规范作用,提升到了追求社会整体的哲学高度,并点出了其辩证关系。

    ——既不能放纵自己去破坏整体秩序,也不能让僵化的礼法扼杀人的自然情感。

    严正听着,眼神中首次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善。”他微微颔首道,“点明‘和’非无原则之和,乃有序之和;‘节文’非压抑,乃导引中节。引证精当,论理清晰,坐。”

    这声“善”,在严正口中已是极高的评价。

    斋内众人看向陆北顾的目光又添了几分敬佩,苏洵只觉得昨日那“后生可畏”之感更加强烈。

    崔文璟则暗自握紧了拳,感到了更深的压力。

    严正随后又点了苏洵,请他论“礼”与“法”之关系。

    苏洵的论述则更侧重于“礼”作为道德根基对“法”的补充与超越,以及僵化礼法对变革的阻碍,其雄辩风格与批判锋芒再次显露无疑,与陆北顾的论述形成了不同角度却同样深刻的呼应。

    而且,苏洵似乎也吸收了一些陆北顾所写版本《六国论》和《项籍论》的变革观点。

    对于苏洵的回答,严正亦给予了肯定。

    下午的课程在严正高强度的思维锤炼中结束,众人皆感心力交瘁,晚餐的麦饭和清汤倒是比昨天好,但也难解精神上的疲惫。

    当暮色四合,烛火再次点亮松涛斋时,气氛已凝重得如同灌了铅。

    另一位学官如期而至,讲授诗赋的“情景交融”与“托物言志”。

    然而,经历了白日严正的洗礼和面临淘汰机制的重压,不少学子虽强打精神,眉宇间已难掩倦色,应答也少了昨日的锋芒,就连苏辙在诗赋上的发挥都有些表现平平。

    当学官离去,助教将那张决定命运的考卷再次分发下来时,书斋内只剩下沉默。

    考卷上,墨义题里《礼记》相关题目占据了近半篇幅,题目刁钻程度比白日严正所讲有过之而无不及,策论题则要求结合《周礼》与当朝官制论“省官”之利弊,诗题则限定了“秋日感怀”的寻常题目。

    三炷香的时间,陆北顾摒弃杂念,全力应对,答完卷之后也是额头见汗。

    香尽,卷收。

    等待的时间,比答题更为煎熬。

    终于,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

    助教的出现,让众人反而有了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

    “嘉祐元年四州英才讲习会,次日松涛斋日考末位者——”

    “泸州,韩子瑜。”

    韩子瑜猛地抬头,他嘴唇翕动了几下,昨日周明远的身影仿佛在此刻与他重叠。

    “韩生。”助教的声音不带丝毫波澜,“请回去收拾行囊,今晚得搬到州学外面的民宅住。”

    韩子瑜脸上那惯有的锐气如潮水般褪去,只剩下一种灰败的死寂。

    他默默地、动作僵硬地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纸砚,那速度慢得令人心焦。

    当他抱起自己的笈囊,转身走向门口时,那背影挺得笔直,却透着一股好像被硬生生折断的悲怆。

    他没有再看任何人,跟着外面等候的杂役,脚步沉重地消失在门外廊道的阴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